第一章 人间不需要值得,但生活需要(1)

“不丧失自己生活的主动权,不以外界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价值。”

你不是废物,你只是还没有激活天赋

我经常在后台看到一些朋友的留言,说自己长这么大了,心里啥都想要,但好像干啥都不行,也没有什么突出的地方,像个废物一样,看着别人挥洒天赋,好羡慕啊。

先说一个新闻。前段时间,某地一所私立初中里的一个学生,在中考的时候考了757分,其中8门满分,接受采访的时候她说自己从来没有上过辅导班,身边的人也能做证。

我相信这是天赋。虽然学习是有技术和方法的,但中考能考到8门满分,概念又不一样。满分代表卷子只到这里,但本事不一定就到这里,这确实是天赋。

对这种特别有天赋的孩子,确实不用辅导,毕竟普通的辅导班老师和人家比起来,谁教谁可能都是个问题,弄不好老师发现“小丑竟是我自己”。弄不好,有的老师会直接借用孩子的学习思路呢!

好老师固然重要,但同样重要的是有天赋的学生,这其实也是很多顶级中学的核心运作思路,也就是所谓的掐尖,把全市乃至全省特牛的学生都收过来,然后打造招牌。

当然这不是本次讨论的重点,本次讨论的是天赋。

在我看来,不同的生物,天生就是有不同擅长的地方,这个和生物特性有关。就好像边牧可以成为牧羊犬,经过训练的边牧能用一个眼神就让羊群移动或者旋转起来。你让泰迪来,它行吗?

如果用能不能牧羊来评价一只泰迪,那它终生都会是一个废物,但泰迪本来就不是要去牧羊的呀。

人也一样,天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基因决定的。

早在你出生之前,在胚胎成形之前,在孕育你的那颗精子和卵子结合的那一瞬间,在那无穷多个基因重组而成的编码里,就已经写下了你有多少种可能的天赋。

这些天赋就像智齿,终其一生都不一定会长出来,即使长出来了也有可能埋伏在牙龈里,不光看不见,派不上用场,还有可能带给你折磨。

那些神奇的双螺旋结构里的碱基对会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环境下,告诉你的身体,该长智齿了,该展现真正的天赋了。

“适当的时间、适当的环境”,决定你的天赋能不能被激发出来,激发出来以后又能否派上用场。

但有没有这样的基因,决定你有没有相应的天赋。这是前提,是一切的基础,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

你以为我这是在支持宿命论吗?其实刚好相反,我觉得基因和天赋的强相关在某种程度上是反宿命论的。

我讲一个我自己的经历。很多朋友都知道我是一个学渣,但大家看我写文章、做视频堪称卷王的表现,其实我真不是一个不努力的人。我读书的时候也是很努力的,但后来我躺平了,不是我放弃了,而是因为我遇到了一群真正有学习天赋的人。

注意,我说的是真正有学习天赋的人,不是靠方法、技巧外加题海训练的那种,而是那种根本不努力,随意学学成绩永远牛×的那种。

我们高三是寄宿制,我能确定他们真的没有在夜里偷偷学习,顶多就是年轻热血和舍友玩一些刺激的互动游戏,有时候还会自己和自己玩儿。

那时候我还是相信鸡汤的,觉得一定是我不够努力,花的时间不够多,学习效率低,我还想尝试一下逆袭,我甚至在网吧打游戏间隙还要学习一下,可以说是非常卷了。

然后我就发现,我是一个废物。我没谦虚,我真的这样认为,甚至生理反应也是这么告诉我的。

因为一旦超过某个限度,我学起来就会非常痛苦,真的是生理上的那种无法接受,就算用意志力强压下去,效率也会变得非常低。

那些有天赋的同学呢,他们根本不用逼自己,因为挑战难题对他们来说,本身就是一种娱乐。

我这种普通人需要学很久的东西,他们真的是看一遍就懂了。我还在读题干,他们已经有思路了。

别人都一筹莫展的题目,他们随随便便就做出来了,这种成就感带来的是巨大的享受。

反复获得超越别人的收获,反复强化这种认知,自然就会产生自信和兴趣,然后变得更强。

我不是没有努力过或拼命过,但正因为直面了天才,所以我才更明白在绝对的天赋面前玩命是没有意义的,我就是不擅长一些东西。

我眼中的世界和他们眼中的世界根本就不一样,我以为前面那个是大魔王,鼓起勇气冲上去了。但在他们眼中,我只是对着风车刺了一枪,做的是无用功,甚至可能是风车对我做功。

我放弃和那些天才比较以后,陷入过一段时间的自我否定。

我觉得是不是我命中注定就是废物啊,我的极限就到这儿了,但我连他们的极限在哪里都想象不到。

再过了一段时间,我偶然看了东野圭吾的一个短篇集,叫《超杀人事件》,里面有一篇叫《超理科杀人事件》,非常有趣的故事,里面设定了一个“理科人”的概念。

在这个设定里,这个世界上只有很少一部分理科人天生适合做科学研究,人类科学的进步就是由这群人的灵光一闪推动的,他们就是有天赋。

普通人在理科领域可能脑子一辈子都不闪,但理科人的大脑比霓虹灯招牌还刺激。

但很多时候,学习上的努力是会让人产生自己有天赋的错觉,于是很多擅长“写”论文但以为自己有理科天赋的人走上了科研岗位,他们在小说中被称为“伪理科人”。他们很努力,但他们的操作白白消耗科研资源,他们的存在不但对科学进步没有帮助,反而是在扯人类文明的大裤衩子。所以,理科人决定杀掉伪理科人。

这篇小说当然是幻想,并且其理论也是立不住的,因为科学的价值不仅仅是证实,还有证伪。那些用一辈子去验证一条路走不通的科研工作者同样值得尊敬,况且很多岔路是因为历史的局限性,总得有人走,前人证明了是死胡同,后人才能不浪费时间。

但是对当时的我来说,这篇脑洞小说的观点成了我的心灵大补丸、灵魂十全散。

在看了《超杀人事件》以后,我在很短时间里就接受了自己,承认自己在学习领域不行。这个设定反而证明了我不是废物,更不是我主观上不努力、不认真,只是我的基因决定了我不适合干这个。

什么叫有天赋?不是说一定能做到行业顶尖,一定得拿到诺贝尔奖或菲尔兹奖,这些不仅仅是天赋的问题,还要看历史的进程以及站队撕×。

所谓的有天赋,我觉得就是别人做这件事情很难、很痛苦,你做这件事情很快乐。

注意,我说的不是简单,而是轻松快乐,是自然而然的、不抗拒的。

很快乐,所以你会愿意一直做。

然后我意识到了我的快乐点是什么,是看书和码字。

我从小就看各种乱七八糟的书,也愿意码字,别人憋半天凑不出八百字,我随随便便就能写几千字,尽管那时候没人看也卖不出钱,但我很快乐。

这是因为坚持和努力吗?不是,就是愿意写。

一开始我觉得这是犯了唯心和宿命论的错误,后来我查过很多基因方面的科研文献,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人和人之间就是有先天性差异的。

当然,这些差异不是由某个具体的基因决定,而是由一系列基因组调控。

或许并不存在某个所谓的“数学基因”“音乐基因”,但是在那一长串的基因组编码里,却藏着一个人未来生命中所能触碰到的数理逻辑和乐感的极限。

把一切推给命运,这是宿命论。但认识世界,解释世界,最后尝试着去改变世界,这明明就是一种科学。

科学证明了你不可能在所有事情上都有天赋,所以如果某件事情你就是做不好,那不一定是你的错,也不是你这个人不够好,只是基因在作祟。

与此同时,科学还证明了你不可能在所有事情上都没有天赋,因为这个世界上的事情足够多,而一个人的基因又足够丰富,所以绝对意义上一无是处的人也是不存在的。

一个学校考试中的弱者可能是一个码字狂魔,一个屡战屡败的基金经理可能是无所不能的管道工,虽然他管理的基金从来没有赚过,但他家的下水道从来没有堵过。他是活着的超级马里奥,地球上没有他修不好的管道,没有他通不了的下水道,人称“金融奥利给”。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热血沸腾?

但我要给你浇一盆凉水,因为我又发现了另外的残酷现实。

天赋这个东西很有趣,它不是必然显现的,显现了也不是必然用得上。

一个一辈子都生活在山区的农村孩子,他的基因里可能就潜藏着世界顶级的马术天赋。

但他没有机会去草原,没有机会去马场,没有机会接受马术教育,他甚至不知道还有马术这种运动。因此他的马术天赋就不会觉醒。就像一只从出生就没有见过羊的边牧,眼神里不会有让千百只羊转圈圈的魔力。

或许他成了一个乡村老师,在土坯房里度过一生,基因里的那段编码在孩子们的读书声以及黑板和粉笔的摩擦间沉寂。

直到很多很多年后,他已经老了,村里的教学点和镇上的中心小学合并了,但即使是镇上的小学,也已经很多年没招到足额的学生了。

有一年,他教过的一个孩子发达了,开着路虎回到家乡,邀请他去自己的庄园和马场。在马场上,一匹性格暴戾的品种马忽然发狂,把久经训练的驯马师甩了下来。在千钧一发之际,他的DNA忽然动了,写在基因里的某段编码被激活。他矫健地奔向失控的烈马,翻身上马,拽住了笼头。马被驯服了,温驯地停了下来。所有人目瞪口呆,而他热泪盈眶。

那时候他是什么心情?是激动吗?是开心吗?

不,是绝望。

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天赋被激发得太晚了,他已经老了,行将就木,在过去几十年的马术舞台上,没有人知道世界错过了一个天才。

天赋没有出现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对的场合,那就等于零,甚至有可能是负数。

很多人在年少的时候其实都是天才,有人对色彩格外敏感,有人能记住第一次听到的旋律,有人喜欢一切低买高卖赚取利润的交易。

但我们总是下意识地把天赋放一放、等一等,想在一切稳定下来以后再尝试自己的天赋。但那个时候我们可能会发现,曾经的天赋已经消磨殆尽。

也许我们依然超过普通人,依然可以将天赋作为一种爱好,却不再有能让人一眼惊艳的灵气,那种灵气已经随着年纪一去不返,就像一滴泪消融在雨中。

其实天赋不会消融,它只是错过了那个“适当的时间和适当的环境”。

对一个饱受生活摧残的中年人,或是对一个垂垂老矣的老人来说,他们身上的天赋还在,一如他们天生而定的基因序列。

这段序列会伴随他们的一生,除掉基因突变的影响,终其一生都将井然有序。

但如果你到了中年甚至是老年才发现身上的天赋,很多时候其实就已经迟了。

中年人困于琐事,没有充分的精力去把天赋转化为实践。

老年人困于寿限,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触摸天赋的极限。

天赋只是种子,而种子是有保质期的,也是有生根发芽的必需条件的。

当一株植物还是种子的时候,我们会根据种子的种类去判断它在理想条件下可以长成什么样。

但最后还是要看它生长的土壤,在生长过程中获得的阳光和水,才能决定这一切能否成真。

人生的荒谬之处就在于,也许你是一株喜水植物的种子,上天却把你撒在了一片戈壁或沙漠里。

无论降落在地球的哪个角落,卡尔-艾尔都是能吸收太阳能量的氪星人,但只有作为克拉克·肯特的他,才是超人。

但不一样,就是不一样。

一如那年巴菲特来中国旅行,在河边上看到一群赤膊短褐的纤夫,感慨地说那群人里也许就有下一个比尔·盖茨,但今天他们都在这里拉船。

比尔·盖茨当然是有天赋的,但有计算机天赋的人绝不只是一个比尔·盖茨。

如果他不是出生在1955年的西雅图,而是出生在同一时间的非洲莫桑比克,那他大概率会把时间都用在和葡萄牙殖民政府打游击上,而不是创办微软。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异类》里写过比尔·盖茨的成功需要哪些条件。仅仅在1968年,他就有九件其他人难以遇到的幸运:

第一,1965年计算机领域刚提出分时理论,1968年比尔·盖茨就能在中学里使用带分时系统的计算机终端编程,那个时候全美国都没有几所中学有这么豪华的设备。

第二,这套计算机的运行非常烧钱,而比尔·盖茨读的那所中学的学生家长们愿意捐钱维持学校计算机的运行。

第三,第四,第五……乃至第九,大量罕见的条件在同一年发生在具有天赋的中学生比尔·盖茨身上,才有了后来的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

而所有的偶然因素,又都可以归结于一个确定的因素:因为他曾祖父当过美国国家银行的行长,他爸爸是知名律师,他老妈和IBM的董事长是闺密。

更重要的是,那还是一个计算机的启蒙时代,没有大公司占据生态位。开一家小公司,并且活下去,那就是未来的大公司。

我不喜欢巴菲特流露出来的隐约对于拉船纤夫和比尔·盖茨的高下之见,但有一点他说的并没有错——

不确定的天赋,终将被确定的时间和地点,固定成确定的人生。

即使我们的基因里有过这样那样的可能性,但可能性在实现之前其实毫无意义。

或许只是简单的一天过去,我们就不再有实现自己天赋的时代和机会。

而那时候我们并不知情,还以为那样的机会将一直存在,一直等待我们回心转意。

而更残酷的一种可能是,我们发现了自己的天赋,实践天赋的条件也并不苛刻——但在当前这个版本里,我们的天赋暂时派不上什么用场,最大的价值只是丰富人类基因库的多样性。

毕竟每个版本都有自己强势的英雄和打法,一个记忆力超群的人在古代可以成为皇帝的顾问大臣,但在现代,他的记忆力绝对敌不过手机备忘录。

实际上,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个一流的管道工也并没有一个三流的投资人或者码农赚得多。

就连我,虽然很早就意识到自己喜欢写作,但不也是打工这么多年才在自媒体到来的时代靠写作赚到了钱吗?

天赋和赚钱从来不是一个概念。

但那个属于你的天赋,依然是你的保护伞、你的守护神、你信心的基石和命运的灯塔。

就好像《哆啦A梦》里,大雄每次考了零分,所有人都觉得他啥也不是的时候,他依然知道,至少他能翻出最好的花绳。

翻花绳不能帮助野比大雄考高分,不能帮助他赚大钱,不能帮助他在学校里获得异性青睐,但可以让他笃定自己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绝非一无是处,绝非毫无天赋。

后来我们都知道,大雄成了宇宙第一神枪手,恐龙的拯救者,云端国度的国王,机器人军团、植物星球和玩偶星球永远的朋友,平行世界的创世者和救世主。

但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从他的翻花绳天赋觉醒开始的。

那一刻基因觉醒,命运齿轮转动,手里的红绳轻巧地打了一个结。

所以不要放弃,朋友。

你不是废物,你只是还没有激活天赋。

不要沮丧,你永远有你的世界宝藏。

年轻人到底要不要买房

1

最近房价不太安分。

很多家里稍微有点积蓄但还没买房的年轻人,又开始在纠结一个问题了,那就是要不要买房。不买吧,总觉得飘飘落落的,没法安定,而且担心后面买不起。

买吧,又觉得似乎掏空了家里的积蓄,父母一辈子不容易。还得每个月还房贷,压力不小。关键是房价的波动十分诡异,非常担心自己被干在了半山腰,成为被割的“韭菜”。

在我看来,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复杂,只是一个目的和成本的问题,一个人在面对任何事情的时候,只需要牢牢抓住自己的目的,然后评估综合成本和收益就可以了,不要在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上纠结。

至于专家怎么说,媒体怎么吹,根本不重要,一件事情谁承担后果,谁说了算。

你只需要看你自己的需求和成本。

所以我打算直接终结这个问题。

我给出的答案其实很简单:如果这是你的第一套房,且买得起,买就可以了。

如果你担心贵,那就摇号,摇到限价房就上车,摇不到就一直摇。

你别当这是房子,你就当自己在夜店。

注意,这里的限定语是第一套房,如果是在纠结第二套、第三套的人(非卖一买一),这已经属于投资属性乃至投机属性,而我从不做投资建议。

年轻人面对自己的第一套房,只需要考虑买不买得起,而不是买不买。

2

为什么只需要考虑买不买得起,不需要考虑房价涨跌?

因为第一套房是不具备金融投机属性的,你对于这套房子的需求是学区,是户口,是对这个城市的归属感,是自己能够在这座城市落下脚、安下心,为了美好的未来去奋斗。

买不起那是没办法,别浪费精力在考虑房价上,抓紧想法子挣钱去。

只要买得起,买就对了。

尤其不要考虑房价涨跌,这年头预测房价涨跌本身就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

况且房价涨跌和你没有一毛钱关系。

房价涨了,你也没法把这套房子卖了睡大街去啊。

房价跌了,你也依旧在享受这套房子带来的户口、学区、归属感啊。

不管房价涨跌,你的核心需求其实是户口,是学区,是城市归属感,是让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

是让自己扎下根,不回去!

而不是这些账面上无法流动变现的浮盈浮亏,这些都是数字!

第一套房的房价涨跌和你真正的生活体验没有必然关系!撑死了就是心里爽不爽而已。

房价真的涨了,肯定是全市的房子都涨,你卖了这套也未必买得起涨价后的更大改善房。

房价真的跌了,你反而还有机会买第二套给家乡的爹娘备着。

所以理会房价涨跌干吗?

抛开第一套房和房价涨跌无关,第一套房还有一个好处是,固化一部分资产,弱化一部分负债。

3

怎么理解固化资产?

我给你算一笔账,很简单,不需要金融知识。

钱,现在每一天都越来越不值钱,别管这个世界变得好还是不好,放水都是不停的,这个我没说错吧。

你看现在100万元的购买力,和30年前100万元的购买力来比,差了多少倍?

如果你30年前(仅做举例)向银行贷了100万元,分30年期。

当时你可能能买一小栋楼,现在你可能只要卖这栋楼里的随意一小间房就能还掉全部100万元的贷款。

更何况,随着你收入的增长和货币的贬值,可能10年不到你就有能力提前还清贷款了,最差的情况也是月供的压力对你而言不至于伤筋动骨。

100万元放在30年前是天文数字,放在现在也就不大不小。

几十年前几百块的月收入,上千块一平方米的房子,换算到今天,购买力比例是差不太多的。

别忘了,你欠银行的钱,也是在时间的流逝中越来越不值钱的。

而房价,不论什么时候,都是随着工资水平、物价水平涨的。

你把钱换成了房子,就是把自己的资产放到了最起码跟得上通胀的产品上。

然后把货币贬值的风险丢给了银行,很多十年前买房的人,在当时看似压力巨大的借贷,放到今天都是轻轻松松。

况且房贷利率太低太低了,房贷是一个无权无势的普通人一辈子成本最低的杠杆,没有之一。

不信你问问那些中小老板,看着房贷的利率是不是口水都要飞起来了?

更别提这个产品你还可以实实在在从中享受到户口、学区,最起码还能住进去。

贷款买房,等于是银行替你承担了货币贬值(你的负债也在贬值),你自己享受了货币升值。

有人提到父母帮忙买房的辛苦,我很认同父母的辛苦。

但是你不买房,这个辛苦难道就会改善?

只会在未来更加辛苦!

甚至更加心苦!

年轻人的第一套房,不是消费,而是资产固化,要搞清楚区别。

担心生病?那就给父母买重疾险(越早买越好)。

担心父母老了没钱花?大哥,当个人吧,父母含辛茹苦供你上学,为你弯腰,最后为了你买房一辈子积蓄都给你了,你还想着他们最后自生自灭?

有点担当好吗?他们的后半生,不由你分说。

有些人嘴上说心疼父母,本质上还是自己不敢站出来担责任,就,别整那些有的没的。

现在不努力挤一下,下一代还会经历你从小地方拼死考出来,然后面对大城市房价一片茫然的状况。

这是死循环。

我相信未来或许会改革,一定会改善。

但是这个未来是什么时候?假如是十五年后呢?

你的美好岁月早过去了!那时候再改善,与你何干?

我再强调一下,买房不是消费,是资产固化。

当然,也要再次强调,第一套房才可以无视风险买,因为你的核心诉求不依赖房屋涨价跌价,所以最大的风险于你而言可以被覆盖。

4

还有人在考虑未来万一不好呢?房价跌了呢?

这其实也很魔幻。

如果你现在买房了,那么你是在赌未来变好。

未来即使没有那么好,你的户籍、学区、归属感也是不会丢的。

在某种意义上你不会输,或者输得有限。

如果你买得起却不买,你就只能赌未来变坏,房价完犊子。

未来如果没有变坏,你输了。

未来如果是二十年之后才变坏,你手上紧紧攥着的钱更不值钱了,你在无尽的犹豫和怀疑中已经失去了最美好的光阴,输得更惨。

未来如果真的变坏,工作、收入都锐减,你觉得你会比有房的人幸运到哪里去?

在某种意义上,你怎样都不会赢。

所有劝年轻人不要急着买自己第一套房的人,要么蠢,要么站着说话不腰疼。

年轻人需要自由,需要无拘无束,没问题,但同样需要为未来的不确定性做一个风险兜底,第一套房,就是一个兜底。

只要房子在这里,年轻人再怎么浪,也有个后路。

后路都没准备好,那不叫浪,那叫作死。

还有什么“年轻人不要被局限在一个城市”的愚蠢言论,我都看笑了。

你从杭州跑到北京工作,妨碍你有一套杭州的房子吗?

你从成都跑去深圳工作,妨碍你有一套成都的房子吗?

你在一线城市工作,妨碍你在二线、三线城市有一套房子吗?

哪天你真的想要在新城市落脚,旧房子是不能卖还是怎么的?

只有你买了,你才有底气从容安排之后的事情,因为你输的概率太小了。

5

第三次强调,以上论点仅仅针对要买第一套房落脚自住的刚需群体。

第一套刚需房,买,就对了!

前提是第一套。哎哟,我都强调烦了。

所有痛苦和压力都是一时的,熬过前几年,就是好日子。

因为对于你们而言,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但是,如果想投资购房,那就是另一套逻辑。从需求到目标,其和刚需群体都不一样。

必须综合考虑个体风险承受能力、资金成本、资金流控制、目标城市市场特色以及未来潜在政策风险来定制方案并不断调整策略。

并没有普适真理,没有“一招鲜”,无脑加杠杆去买可能真会把自己玩死。所以,我不建议大家去炒房,炒房的风险是不可控的。

况且炒房群体这么优越的经济基础,也用不着别人瞎担心。

我就不献丑了。

或许会有更高净值的群体,有更多的方法让资产增长变得更有效率,一定有,但这些东西对年轻人都没有意义。

面对第一套房都没有的年轻人,最需要的是先稳下来,再发展,再考虑之后的事情。

事情总得一步步来。

只能说人在不同时期有不同时期的重点,而不同群体有不同群体的痛点。

当然,你觉得政策有不确定性,还是想等等也没关系。

这其实就是不同人的风险偏好了,我自己是不会考虑波动,只会考虑第一套先上再说。

是“先谋一时,再谋一世”,还是“等到风景都看透”?

随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