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聪明人都能避开的思维陷阱(2)

当网红比读书简单?笑死我了

最近丁真因为一个笑容的短视频,成了现象级网红,收获了各种祝福。

但是同时,我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表示世界不好了,这个世界不尊重努力了,读书又难又没什么用,还不如当网红。网红怎么来钱快,怎么挣得多,怎么没门槛,是人是狗都能秀,现在的小孩子都想当网红,没人要读书了,这个世界完蛋了。

这种言论看得我都笑了,求求你趁早去做网红,别抢别人的读书资格和工作名额。

反正网红又没门槛,是个人都能对着镜头折腾,你怎么不去呢?别读书了,别上班了,抓紧去当网红赚钱吧,有钱摆在你面前不去赚是不是王八蛋?

有趣的是,很多人提起网红都是各种不服,但是往往自己都不去做网红,其实他们也知道,自己没本事成为网红。

很多事情不去做,就不会错。一旦做了但没做成,那就尴尬了。

反正只要我不出手,就没人能说我不行。

当网红赚钱容易吗?没错,网红赚钱确实容易,但那是极少数极少数头部网红,赚钱容易。

但凡你能下意识叫出来的那几个十几个名字,都是真正的头部网红了。

很多人以为自己在直播平台看到的那些对着镜头瞎折腾,或者在短视频里随手刷出来的一个人就可以被叫作网红。别闹了,那只是网络打工人。

而且都说不准他的人气到底是真人还是机器人,直播人数造假、流水造假,在网络圈属于常识。你再搜搜“直播带货翻车”,基本上你能看到的网红和明星,在真正看影响力的直播带货中都翻过车。

很多人知道直播存在造假,却觉得所有网红都赚钱,这真的很荒谬。

另外,绝大多数腰部及以下的网红你都不知道是谁,绝大多数所谓在某个平台有几千几万粉丝的,再强调一遍,都是网络打工人。

头部网红赚钱的确容易,但是容易的背后,是更加恐怖的低成功率。

成为头部网红太难了,比你读书打工难太多了。

网红的生命周期是非常短的,绝大多数红不过三年,短视频时代甚至红不过三个月,甚至可以短到一两个视频爆火之后就悄无声息。

成为头部网红是极小概率事件,以及极强烈的幸存者偏差。

倘若有人觉得做网红赚钱很容易,那大可自己去试试就好了,没人能阻止你去尝试,现在各种工具这么傻瓜操作,只要你想,你大可以亲自下场做网红。

这个时代根本不存在有才华不被人发现,因为出圈的渠道太多了,每个平台对内容都是极度渴求的,只要有火一点的趋势,恨不得把推荐㨃到你脸上。平台运营没有KPI吗?

现实中,大多数人就是没有才华,或者才华在小众范围,不能成为大众娱乐。

这个行业几万家MCN,天天想着怎么吸引用户的关注度,各种在大学生里拼命找网红来训练,但能赚钱的头部网红就是没有那么多,成功密码只有一次,一个成了,其他直接就作废了。

说到文化。

很多网红是没啥文化,但你架不住人家皮相就是好看,感染力就是强。同样的动作,好看的人做出来和难看的人做出来就是不一样。我穿着简单清凉的衣服给你跳个性感的舞蹈能把你手艺活都废了。

就算有的网红真人不算好看,但你架不住人家背后有百万修图师,把刚硬的柱子都给掰弯的那种。但是有人有钱请,有人没钱请怎么办?你说怎么办?这年头搞私房摄影和剪辑的人为啥越来越多?你说呢?

而且,就算长得好看、跳得好看,就一定能红吗?作为网络舞蹈资深观察员,我负责任地讲,有太多新人条件和动作都非常好,但就是播放量不行,我去看的时候,都充满了担忧,我每天都提醒自己一定要去看,生怕数据不好,她们遗憾。

很多网红文化水平确实是不高,长得也就那样,但人家一对着镜头,就是能来事儿,大哥大嫂过年好张口就来,这就是一种天赋。

我们大多数人白天社恐晚上“网抑云”,对着镜头心态就崩了,还当网红呢,别闹了。人一多说话都不利索,很多人就是只擅长熟人交流,很多人只擅长文字表达,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搔首弄姿。

你说很多网红装疯卖傻,装疯卖傻不是本事吗?别小看装疯卖傻。

网红这碗饭,就是吃天赋的,你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

当然,就算你有天赋也不一定行,观众缘这个东西就是一种玄学。

举个例子,我很喜欢杨超越,她身上那种诡异的憨憨锦鲤气质太魔性了,画风都和其他人不一样。

但我问你,杨超越为啥火?唱、跳、演哪个厉害?我发自内心觉得她的专业技能不厉害,她很努力,但确实不厉害,有次看到她没修音的现场我差点裂开,但这完全不妨碍我依然对她有好感。我身边很多直男承认杨超越专业确实不过硬,但不重要,这就是观众缘。

有的人很努力,很会来事儿,而且往死里练习自己的专业技巧,大家也都认可,但就是不火,这一点都没有道理可讲。

全民有认知度的偶像就那么几个,过几年又会换几个,有一天说不爱就不爱了。

你以为资本万能?资本也头疼怎么就没法量化,现在只能是广撒网,然后找到一个有点观众缘的就立即不要钱一样地砸起来,最后还不一定赚钱。

韩国偶像产业那么发达,资本那么发达,绝大多数练习生不照样连出道都没办法吗?我之前看过一个韩国的过气偶像的综艺节目,一个偶像过气之后去咖啡店上班,结果说比当偶像赚得多。

台上的人假正经,台下的人最无情。

就算你成了网红,之后还是要谨言慎行,这是真正的智力艺术。很多网红在直播的时候说错一句话就完蛋了。不只是网红,很多明星也一样。

真以为网红这么容易当?别光看贼吃肉,不看贼挨揍。你看到的每个光鲜的网红,其背后是无数凉到死都没人知道的网红,而且你也不知道他们能火多久。

网红那么难,那么吃形象、身材,那么吃天赋,那么吃运气,那么小概率,我们再看读书,你会发现,读书简直是最好的路。

读书在目前,就是性价比最高、成功率最高、上限最高、难度最低、风险最低、成本最低、最透明、最纯粹的事情。

老话说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话糙理不糙,一二三看天,四看祖先,你能做的只有五——读书,读书,读书。

读书最牛的地方在于,成功路径极其清晰,并且影响因素单纯,完全可以复制。

当个网红,你还得小心直播间观众给你下套,竞争对手给你整幺蛾子呢。读书你总不用担心你们班第一名雇用别人抢你家庭作业吧?不然为啥我们绝大多数人走的都是读书这条路呢?因为真的可以走通,而且适合普通人。

还有丁真,我就不说人家长得确实帅了,你没看到他火了之后第一时间就被义务教育抓去读书认字了吗?

说回读书,读书这件事情,你都不需要做到顶尖,你读书读到中上游,就足够衣食无忧了,而且你的未来还是在不断积累的,不用像网红一样担心自己哪天就凉了。

如果你读完书工作的时候,能做到自己行业的中上游,例如中层管理、总监这种岗位,甚至只要你管到预算,你就是所有网红的甲方了,好吗?

读书的威力就在于此,上限无穷高,门槛无穷低,不需要做到极致就有不错的待遇。

你现在看到的大多数商业大佬,读书的时候也是卷王,并且学历不低。

那些学历不高的商业大佬,要么是当年没条件读书,要么是自己的经商天赋特别强,要么你看看人家爹是谁。

再举个例子,我自己写公众号、做视频,但我也一直在劝大家,可以做自媒体,但一开始要兼职来做,不要一上来就全职,要先保证自己的生活没问题,等慢慢有起色,赚到钱了再逐渐全职,我自己就是这样的。

然后很多人就说:你看你赚到了钱,你告诉大家不要全职投入,你是不是在使坏?

我看得都很迷惑。大部分人读书的时候写个800字作文都困难,大学时写篇论文能要了亲命,还觉得自己可以轻松做自媒体,一做就成功。这种人一看就是知识付费最爱的那种“韭菜”——零基础手把手教你做自媒体实现财富自由。

很多人真的是“我不行,我不懂,我没有基础,我不知道怎么弄,但我就是有自信我行”。这种人太多了,网文圈数都数不过来。

那就去尝试吧,反正我又不收你钱,我给你最后的温柔就是告诉你别直接买,太贵,去某鱼或者某多多。

另外我再说点实在的,我做起来就是运气好。

很多人研究我,但说真的,都是白给。我那套东西根本不复杂,只有在当时那个时间节点做,才有可能成,甚至缺了几个特定的热点事件,都不成。

你非得复刻我的操作,而且是在现在这个时间段,不是找死吗?大家自己思考我有没有说谎。

要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跟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情,外加大量的运气,才有一定概率做成,你现在让我重新做一遍,大概率我也做不成。

当然,说不说在我,信不信在你。

我只能说读书确实不是万能的,读书更不是百分百就能赚钱的,但读书对普通人来说绝对是性价比最高、最稳妥、成本最低、最透明、上限最高的路径,而且是被反复确认过的。

不要老盯着个例,要看整体概率。

话已至此,多说无益,每个人愿意为自己的选择承担代价就足够了。

关于赚钱的秘密与真相

做UP主三年了,全靠大家的支持,所以今天给大家讲点掏心窝子的话,跟赚钱有关的,希望大家可以从头看到尾,虽然有点啰唆,但我保证都是大实话,而且都是我自己走通的心得,我生怕你记不住重点。

放心,我是一个很没有格局的人,而且是一个思维非常简单的学渣,一个特别土的实用主义者,我讲出来的东西大家一定听得懂,而且只要你肯做,大概率比我强。

当然,我没能力手把手教大家怎么发财,但我可以通过我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怎么排除一些明显的错误答案。

那些手把手教你财富自由的老师,最后都是靠着教你发财然后自己发财的。讲白了,不过是通过给你提供情绪价值,从你手里换钱。

这跟他们自己强不强没关系,他们自己就算再优秀也没用,也只能给你情绪价值,因为他们自己的实践经验是无法传授给你的。

行了,我直接开冲了。

强调一遍,读书、学习以及自我提升都很好,但这些道理和赚钱是两码事。

你去各种努力地自我提升,去读书,去培养气质,去增加内涵,去健身,去拓展视野,都挺好的,但这根本不代表你能赚到钱,除非你做这一切的目的是把自己作为商品推销出去。

这不是读书无用论,这是要你想清楚,你做的事情和你的目的到底有没有关系。

你练习煮方便面一万遍,天天练习,也不代表你能学会开飞机啊。

赚钱这件事儿,无数卖课教你财富自由的老师,总是告诉你要提升自己,要拓宽认知边界,要学习,要怎么怎么样。

我非常肯定地告诉你,这东西陶冶情操不错,助眠也不错,但和赚钱一点关系都没有。

这里我要说第二遍,读书、学习以及自我提升都很好,但这些道理和赚钱是两码事。

为了让大家充分理解,我再提几个小问题。

红烧肉大师需要了解母猪的产后护理吗?他需要研究怎么种地吗?他需要知道花椒、辣椒的引入历史吗?他需要研究酱油发酵背后的微生物原理吗?

他不需要,他只需要研究透怎么做一锅好肉就可以了。

再来,足球运动员需要研究足球的生产制造原理吗?需要研究足球文化的传播路径吗?需要研究足球历史吗?需要知道高俅的一生吗?不需要,他只需要研究透足球技巧、战术以及锻炼体力就好了。

当然,男足还得研究一下道歉的艺术。

做任何事情,都存在一个指向性。

只有把这件事的指向性和你的目的统一,你做这件事情才能达到目的。

你为了高考考高分,彻夜研究题库,这叫有意义。

你为了高考考高分,彻夜研究怎么通下水道,这叫没意义。

另外,高考的高分和你赚钱,也不是百分百的关联指向。哪怕你学习再好、分数再高,选错了专业,生化环材外加土木会很高兴地告诉你,都怪你分考得高,所以选了它们。

恭喜你未来的道路充满了坎坷,你布满双茧的老手上有三百六十五个皱纹,每个皱纹里都刻满了春夏秋冬以及跑路。

而当年那些因为分低无奈选了计算机的,都在家里滑跪庆祝。

懂了吗?学习和提升自我不是不重要,但和赚钱不是一回事儿。这不是读书无用论,而是要你想清楚,你要读什么书,以及想起到什么用。

哎呀,我说了四遍了,太啰唆了,但你应该已经忘不掉了。

我们继续。

赚钱就是赚钱,你会赚钱,不需要你懂得很多,更不需要你懂原理,有些赚到钱的人根本就没啥文化,但依然可以赚钱。

赚钱是一门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艺术,你别老钻研理论了,一个云玩家视频看得再多,游戏一上手照样滑坡。

很多赚到钱的人,你让他们给你讲理论,他们根本不懂,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操作背后的原理,但就是知道怎么做。为什么?因为他们会实践。

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还有人说什么格局很重要,拉倒吧,“格局”这词在我眼中和传销差不多。

你要非得提升格局,你去北京随便找个出租车师傅,人家一开口就能让你感受一下什么叫格局。你拿钱出来打车,和司机较量,打上半年,再张口你就是老格局怪了,今年说唱没你我不看。

再说一遍,赚钱是一门技术,技术就是“无他,唯手熟尔”。

好了,既然是一门技术,那么这个技术必然是有一个达成路径的。我们开始看路径,整点指向性明确的操作。一步一步一步来。

第一步,你要知道赚钱的原理是什么,凭什么很多没有你优秀的人能赚到钱。

答案只有一个:需求。

你能赚到钱,根本不取决于你,而取决于“买单”的人愿不愿意给你掏腰包。

那他们为什么愿意掏钱给你?因为你满足了他们的需求。别管你是直接满足、间接满足,还是坑蒙拐骗,只要你满足了对方的需求,对方就会给你钱。

上面几句话很重要,大家反复品味一下。

为了强化理解,我再举个例子。很多人觉得《王者荣耀》很垃圾,还有人觉得《原神》不就是一个抽卡游戏,它们怎么能赚钱呢?答案是任何产品都不能讨好所有人,只要讨好肯掏钱的人就好了。

你觉得差不差根本不重要,因为你根本不是买单的人,反正你又不掏钱,买单的玩家觉得值这个钱就够了。

只要你满足了付款者的需求,你就能从对方手里赚到钱。

所谓商业策略,说到底就是选谁作为付款者,以及怎么打动付款者。

不过,这个“需求”不一定是物质需求,精神需求、情绪需求也是需求。

你去夜市卖蛋炒饭,去菜市场卖菜,你开网店卖土特产,这是物质需求。

你去网上卖课,别人以为买了你的空气他会好,这是精神需求。

哪怕你卖萌给爸妈要钱,也是满足了“精神需求”,然后换来了钱。

卖课的其实就是拿着物质来说话,勾引你的情绪需求。

那你说有物质需求、精神需求都满足的吗?

当你清楚地知道,赚钱的本质是满足需求之后,你会意识到一个问题:如果你的目的是赚钱,那么即便你提升自己,如果提升的东西和别人的需求不符,那你不是提升了个寂寞啊?

努力的前提是方向对啊。你写一亿遍一加一也上不了清华啊。你书读得再多,健身健得再好,关别人什么事情?别人为什么要为你的爱好买单?

再举一个例子。

很多学生朋友极为努力,自己也很聪明,学习学得很牛很牛,人也特别好。但这不代表你们能赚钱。为什么?因为在为你们买单的人眼里,你们这些特质不值钱,人家不愿意出钱。

什么叫天坑专业?就是即便人家认你的本事,你做的东西确实也特别难,大家也觉得很有意义,但这个行业就是不赚钱,也给不起钱,你再努力,行业本身的工资限制就在这里了,甲方还欠着公司一堆钱没给呢。

又为什么工作经验比学历重要?因为老板给你钱是希望你来了就能产生剩余价值,而不是浪费公司资源给你上学。

看到这里,你应该已经充分意识到了赚钱的本质是满足付款者的需求,以及自己的努力要冲着需求来了。

这时候我们进入第二步——如何发现需求,以及第三步——如何满足需求。

说白了就是,赚谁的钱,以及凭什么人家要给你钱。

为什么把第二步和第三步放在一起说?因为这俩的本质都是“信息”。第二步是找到对你有效的信息,抹平你的信息差。第三步是包装你的信息,给对方制造信息差。

那要怎么做?答案特别特别简单:执行力。也就是——做。

别想太多,做。

别的,没了。

就这么简单。

大家面临的问题从来不是想得不够多,而是想得太多了,做得不够多。

同时由于做得不够多,导致你想的很多东西直接是错的,根本就和你的目的方向不一致。

赚钱这件事情,最重要的是做,你首先得去做,去试错,而不是去学习。

你只有在做了之后发现了一堆根本想不到的问题,这时候你带着问题去找答案,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现实中,任何一个可以赚钱的信息都是无价之宝,你不可能指望自己坐在家里得到。所以你需要的是高频率地试错,让自己在不断的试错中,找到一些有用的信息。

这里再强调一遍,绝大多数人最大的问题不是不聪明,不是想得不够多,而是想得太多,想得太复杂,而没有去做。

游戏玩过吧?最高效的通关方式是什么?操纵角色快速去死,一次次重开,每次都迭代自己的策略,试出通关方式。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任何学习都不如实践得到的道理管用,或者说实践才是最好的学习。如果你没有足够的实践,你连问出正确的问题都做不到。

我每天都要看大量的后台留言。最大的感知是,大量朋友连问出一个有用的问题都难,问的问题都是无效问题。典型的无效问题是:我过得不快乐,也不赚钱,有没有方法能赚到钱?我是一个双非本科生,我怎么样才能赚到钱?

这种问题我能回答你什么?我连你到底是干啥的都不知道,我能说啥?我只能祝你身体健康、幸福快乐。

你说的是废话,我说的也是废话。

记住,朋友们,问对问题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素质,一个笼统的问题只能得到没用的答案;一个优秀的问题,只需要对方稍加点拨,你就可以脱胎换骨。而让你先少想多做,就是让你去找到优秀的问题的过程。

我们再举例。拿摆摊来说,当你真的想赚钱的时候,哪怕是去夜市摆摊,就别多想了,抓紧摆起来再说。摆了之后,你会快速意识到自己的进货策略多么愚蠢,位置选取多么傻,促销话术多么尴尬,同行竞争多么卷。

这些是没有人能教你的,或者说教你了也没用,你要自己体验过才能理解深刻,才能成为你决策思维的一部分。

这才是你该交的学费,而不是交给那帮骗子。

当你被社会一顿毒打之后,这个世界会给你一些反馈,你会逐渐接收到一些信息。你会意识到到底什么东西更好卖,一次要进货多少,销售话术应该如何说,怎么讨好市场管理人员,如何找到城管的规律,这些具体信息才是真正的财富密码。

也有可能你靠自己悟不到这么多,但你起码已经找到了正确的提问方法和自己的具体问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只是随意拿摆摊举个例子,换成别的兼职或行业也可以,原理是一样的。

我再拿我做自媒体来举个例子。我想写公众号的时候是2018年12月,然后立刻就开始写,白天上班,晚上写,根本不考虑这东西要怎么研究,怎么定位,怎么找选题,公众号是不是夕阳行业。

这些东西在起步阶段根本不重要,你需要的就是写,写、写、写,只要你开始写,这些信息、这些问题你自然会遇到。

我写着写着自然就发现了“爆款”是什么,“业内大号”怎么做的,“甲方”要怎么来,“甲方”为什么选你,“变现”应该怎么做,“选题”应该怎么找。

我不是无师自通悟到了这些,而是遇到了这些问题,我带着这些具体的问题花钱去问人,最终形成了自己的方法论。

只要你开始做,一边做,一边收集信息,就够了。

再来说我做视频、做B站。我根本就没考虑什么定位之类的东西,就很简单。我写公众号的时候,清晰地感知到甲方的预算更多的是在往视频端倾斜的,这东西对任何从业者而言都不是秘密,都是很简单就能获取到的信息。

所以你该怎么做?做视频,做视频,抓紧开始做视频,一分钟都不要等。

稍微打开搜索引擎搜一搜,就知道做视频是多么简单,我第一个视频纯粹是试验B站的上传机制,随便拿我家猫猫的视频就上传了,就是要试验一下怎么上传视频。

正式视频从决定要做到做出来,只花了四十八小时,其中还包含了两到三小时跟着别人的视频学剪辑软件。就是那个关于PUA的视频,当然做得一塌糊涂,但不重要。

我不懂做视频,但我知道我一定要做起来,只要做起来,我就会获得无数有价值的问题,然后我只要一个一个解决这些问题就行了。

所以那个视频就是表情包+读稿子,不是个人风格,就是因为别的我不会,我只能这么做。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开始做,开始产出。

我第一个正式视频做得稀烂,但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开始做了,重要的是评论区有人给我指出了问题。

然后我第二个视频就改进了问题,就是关于12306的那个视频,但还是有问题,例如为了偷懒,一个火车开了一分多钟。再例如录音设备效果不好,语音有卡顿。

然后有人帮我指出问题,包括怎么剪掉喘气,怎么调整语音速度。

然后第三个视频继续改进,就是关于奶茶店那个视频。

然后我就找到了一条稳定产出的路。

这三个视频还在我的大号里,大家可以直接去看,能从中看到非常清晰且明显的迭代策略,非常清晰。

在这个过程中,遇到问题,然后去解决问题。

执行,执行,执行,迭代,迭代,迭代。

这东西根本不复杂,和你上学的时候弄的错题本一样简单直接,但很多人就是懒,就是没有执行力。

比我聪明的人太多了,实际上我是思维非常简单的人,但我知道一件事情,所有有效信息都要在实践中获得。

快速试错,收集信息,确定迭代策略。

这套东西不新鲜,老一代没什么文化的生意人,就是靠着这些信息的迭代,一步步走过来的。他们不需要去学习,因为生活就是最好的老师。

你不进化,就打死你。

你以为到这里就完了吗?当然不是。

还有第四步:收益与风险评估。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一番勇敢的尝试就把自己弄成了“裸条”受害者,还可以看到很多已经很有钱的人莫名其妙就投资失败或者激进扩张把自己弄破产了,更能看到很多没啥文化的土老板靠着努力和试错赚到的钱被人一次骗走。

他们缺了什么?

当你通过第二步、第三步找到了足够信息,开始/准备运作的时候,你需要做一点点数学题和逻辑题。这里的题分为开始运作前的基础评估和运作中的控制性评估。

运作前,你要知道,你必然是要投入学费的,必然是要试错获取信息的。所以你要控制成本,包括金钱成本和时间成本,不要一把梭哈。

很多人做生意、创业,事情都没搞清楚就敢拿全部身家外加借钱往里冲,这个属于找死。

正确的策略是,先最低成本地跑起来。你要做兼职,就先做起来。例如,我当年业余写自媒体写了很多年,白天上班,晚上加班,深夜写作,我付出的就是时间成本,我快速地跑了起来。别的兼职也一样。

如果是做生意,那么要控制这次生意的总投入不能超过一个数,超过了还没有找到最稳定的盈利模式,就果断止损,保留现金的火种。

我从不避讳我自己开店失败,但我会思考:为什么我总是有钱可以开各种各样的店,赔了也不难过,直接重开?为什么我的生活品质没有任何下降,给大家的红包也没缩水?

因为我会控制投入。并且我也很明确地告诉大家,开店失败带给我的财富远大于损失。因为我深刻理解到了,什么事情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怎么和房东搞好关系,以及如何跟合伙人相处以及管理员工。

当你开过店之后,对于做视频内容这点项目进度和人员安排,你简直就跟玩一样。为什么我的视频如此高产且稳定?这就是基础的工程效能问题。

甚至,由于我开过店、创过业,我后面在做自媒体以及和甲方沟通时也受益良多。大家能聊到一起,能互相理解对方的决策动机。

这些知识带给我的财富是巨大的。

如果你说:我想做生意或创业,但是一点钱都没有,怎么办?

那就去这个行业打工,卖身去获得信息。

好了,废话已经够多了。大家一定要记住,你想达到一个目的,一定要做和这个目的指向性一致的事情,然后疯狂地执行,快速试错,并且在做的过程中,控制成本,多实践,多迭代。同时,控制风险,别做短时间成本超出自己承受力的事情。

简单吗?很简单。但你看了没用,你得去做。

朋友,别想了,想是没用的,你得去做,做了再想,这时候这个思考才是有价值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不要迷信金融行业

之前开了几次直播,问我专业选择的朋友很多,因为我做过几期与金融有关的视频,所以问金融专业情况的朋友尤其多。

在他们的提问中,我能感受到他们的热情,以及那种恨不得明天就能杀上华尔街天天资本永不眠有机会就带着川老师一起上天和太阳肩并肩的感觉。

我十分感动,决定当个恶人,讲点难听的大实话。

“金融”这个词,已经被过度神化了。

什么金融行业、金融精英、金融思维,等等等等,任何东西和金融连起来,听起来就非常高端,是不是立马感觉就不一样了?

再加上大家看到的各种电影和新闻里什么金融大鳄,什么资本大佬,什么资本永不眠,什么金融战争之类的,搞得这个行业就像在天上飞一样。

在很多人心中,只要沾上金融,就是高大上,就是躺着来钱。

这很荒谬。

听我一句劝,朋友。

如果你不是顶级学霸,或者是家里特别有钱、特别有资源,那你还是不要考虑金融专业了,有限的分数如果换一个专业的话,说不定都可以上更好一点的大学。

或者说,你也可以考虑金融专业,但是千万别怀着不切实际的期待,别觉得自己能成为资本大佬,那会让你过得特别痛苦,你大概率就是一个正常的上班族而已。

但凡觉得金融行业特别牛、特别赚钱的,基本都是外行。毕竟一切对于行业的浪漫幻想本质源于无知。

金融是一个非常现实的行业,你有钱,有资源,你赚得盆满钵满,大家吹捧。你没钱,没资源,你就是给大佬打工。这个行业对于普通人而言是不太友好的,是真正的“达尔文丛林”。

很多人关心:金融行业赚钱吗?

我非常理解大家的疑问,毕竟很多学金融的人,目标都是很明确的,就是想赚钱,想社会地位高。这不可耻,谁选专业也不是为了用爱发电的,我当年学金融真的就是冲着以为能赚到大钱去的,然后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儿。

金融行业是赚钱的,这个没问题。但行业赚钱和你赚钱是两码事儿,朋友。

金融行业赚钱和你一个普通从业者赚钱是没有关联的,你不一定赚钱,甚至可以说,作为普通人的你,一定赚不到很多钱。

钱都是留给那些有钱有势有资源的人的。

有人动不动就拿那些金融大佬的高报酬说事儿,但问题是不能看最高工资呀,任何行业拔尖的人都是神仙中的神仙,一个行业的顶点要是都不赚钱,那只能说这个行业没有存在的必要。

还有人说看平均工资。这个有一定道理,但不要迷信,因为金融行业属于典型的旱的旱死涝的涝死,所谓平均数都是被极少数特别牛的人给拉上去的。

可以说,是典型的5%的人拉高了95%的人的平均工资。

我和马化腾一平均,富得吓死你。但是有意义吗?这能说明我厉害吗?

你要看的是,身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普通的金融从业者的待遇,那才是你以后的待遇。

很多人对金融行业的理解都是什么投行啊,并购啊,量化交易啊,精算啊,基金经理啊,其实这些只占这个行业1%都不到。

大多数金融从业者是干什么的?

我给你说说。

卖保险的,天天朋友圈狂轰滥炸,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搞传销的。

证券拉人开户的,天天各种股神附体,指点江山就数他们最懂市场。

银行求人办卡存款卖理财办ETC的,整天脸上堆满了假笑,手上抓满了米面粮油。

这些才是占行业99%的存在。

他们也是正儿八经的金融从业者。

绝大多数人的归宿,就是干这个,收入真没高到哪里去,但是压力一点不少,动不动就是被指标弄得上蹿下跳,经常要拿着传单出没于小区和写字楼,一层一层地推销产品,跟保安斗智斗勇并且经常输。

不信你问问身边的基层金融工作者,是不是每人都是几十种花样百出的指标,做不完就得扣钱,扣到最后恨不得让你打白工。

光扣钱也就算了,而且一点业余时间都没有,好不容易有个假期,要么是被逼着去做营销、去扫楼,要么就是被抓着去参加一些什么用都没有的培训,还动不动就要考试,考不好还要被批评,还要扣钱。

基层金融从业者看到中小学生抱怨钉钉,简直露出不屑的笑容:就这?

而且光扣钱、光学习也就罢了,很多金融机构已经发展成坑自己的基层员工了。

什么意思?

很多机构开始大量降低标准招聘基层员工,然后招进来之后先让员工自己买一堆产品,然后发动员工拉着自己的亲戚、朋友、同学买一堆产品,价值榨干之后就可以把员工干掉了。

金融行业就是这么赤裸裸,只要能赚钱,只要能完成业绩,什么事情都可以做。

而且吧,其实你去做这样的工作,根本都不需要你是学金融专业的,实际上基层金融工作者学啥专业的都有,金融机构也不在乎,反正干的是销售的活儿,也用不着你学金融。

做销售,只看业绩,金融知识和学历如果对于业绩没有帮助,那就只是装饰。

很多银行的分支行行长都是学历不高的人,但是人家有资源、有关系、有业绩,手下一堆高学历的人还得天天听他水平不高的训话,但没办法,金融业就是靠业绩说话。

很多学历爆高的高才生往金融机构底层跑我看着都心疼,这些工作考验的是销售技巧,根本不是你的学识储备,这就等于你掌握了微积分还要和很多普通人比背九九乘法表,很荒谬。

况且,你还真不一定比得过别人,九九乘法表要的是嘴速,不需要很多的知识。

放弃自己的优势资源,去做劣势的工作,其实性价比不高,考公务员都要比这个性价比高100倍。

另外,金融机构基层岗坐久了,由于很多事情太让人恶心,压力又太大,很容易出现一些负面情绪,从而导致抑郁。

外人以为的光鲜亮丽背后,其实是负重前行。

这时候你要问了:年入百万的金融大佬有吗?

当然有啦,而且有不少。但这些人,往往都是金融机构的中高层,以及投行的核心岗位。

那这时候有人问了:如何才能成为这种人?

过去三十年,的确有很多白手起家的金融人才,但那是时代的机遇。现在,金融机构的中高层,在99%的情况下是看资源,而1%的情况是通过自身的努力攀上了有资源者的高枝。

不然凭什么晋升一个啥都没有的普通人呢?

如何进入投行,成为大牛?

顶级机构的核心岗位只需要两种人。

第一种,有资源的,入职就能带着项目进来的。这些人是爹,他们来上班就是给公司面子。金融本质就是调配资源吃差价,是资源驱动的行业,能够供给资源的人,自然就是亲爹。

一般都是各种二代,人家本质上就是来资源变现的,只不过金融行业很适合利益交换而已。

只要你是二代,金融行业就欢迎你的加入,和其他二代们一起快乐地多人配合,赚得盆满钵满。

各个金融机构里的关系户是老板都不敢惹的存在,资本是很现实的。

但这里要注意的是,他们收入高不是因为金融牛,是因为他们本身就牛,不管干什么,有资源的都牛。

第二种,能干活儿的,要求特别能吃苦,特别聪明,专业性特别强,能够帮助机构把二代们的资源变成钱。

这其实就是大多数人梦想中的金融工作。这类工作特别吃学历,不是顶级的学校+顶级机构的实习经历,基本没有机会入行,人家根本看都不看你。

不管你有多大本事,你入行都入不了。为啥?因为供大于求,顶级机构一年就招一丁点人,并且大部分都是内定的二代。

但是学金融的普通人太多了,所以导致机构可以随意提高标准,反正不管怎么过分,都一定是供大于求的。

我甚至见过有人直接笑着随机拒绝简历的,说不喜欢运气不好的人,原来我一直觉得这可能只是个段子,但是在金融行业,这挺现实的。

前段时间爆出来的有人冒充顶级机构招聘的名义,左手替国外留学生接作业单,右手骗学生来做作业,当中间商赚差价。

这人怎么能实现这种操作?因为想入行的人太多太多了,嗷嗷待哺的金融专业学生不肯放弃任何一点机会,哪怕可能被骗。

当然,其实我个人觉得这个当中间商的人挺适合做金融的,不仅操作具有想象力、执行力强,最重要的是道德感弱,真的是完美的金融苦力。

做金融,想要钱就不能太要脸,任何离钱近的行业,都是水很深的。

有朋友问CFA对于进入投行有没有帮助,只能说各种CFA培训机构把这个证都快夸上天了,实际上没那么有用。

CFA其实就是代表你大概有金融硕士的知识储备,不代表你能靠这个找到工作。这东西属于锦上添花,当大家硬指标差不多,这个或许能有点用。但别的硬指标不够,想靠这个进顶级机构,那还是洗洗睡吧。身材好都比这个靠谱。别笑,很多机构招人到最后就是看脸,这人看着顺眼,就要了。

多说一句,你在金融机构里的日常工作,大多数都用不到你学的金融知识,但是金融工作需要你有比较强的学习能力,这也是为什么金融吃学历,因为高考证明了你的学习能力。

至于你学的是什么专业,说真的,不是特别重要。

当然,任何机构都不是只有核心岗的。顶级机构也有大量的打杂岗以及普通生产岗。

普通生产岗一般以做资料整理的Copy Boy,以做数据分析的SQL /R/Excel Boy,以及以各路喜欢写小说的分析师PPT Boy等岗位为主。

这些岗位对于学历也有硬要求,但对于是不是金融学并不完全要求,实际上统计学、数学以及金融工程学的人更受欢迎,因为来了就能上手干活儿。

对,能干金融活儿的主力专业,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金融学,你气不气?

国内当前开设的金融类和经济类专业主要偏研究类和学术类的,并没有真正的生产力。

财务、法务不用多说了,他们有专门的对口专业。

打杂岗,例如前台、行政,这种对于金融知识的要求也不高,对于学历的要求一般般。

但是吧,这些人普遍家里都不一般。或许到不了二代的级别,但基本都是小二代,或者是公司内部的关系户。

毕竟顶级机构的名声在外,肥水不流外人田嘛。想进入顶级机构,除非你是极少数的天选之子,不然往往靠的不是你努力,而是你上一辈努力。所以我才一直不太建议什么都没有的普通人报金融专业,这专业的就业门槛有点高。

如果你家里有资源或者人脉,或者不缺钱,就是想体面,那学金融很好,但其实不学金融也不耽误你干金融。

如果你就是普通人想要改变命运,但是学习成绩又不是特别顶尖,人也不是特别活泛的,真的不建议学金融。

对大多数普通人而言,应该报考的是能掌握一门手艺拿来就能入职的专业,这才比较现实。

计算机要比金融靠谱多了。

因为金融这行业,金融专业能干的,别的专业都能干,这就很尴尬了。

而有些行业,对口专业能干的,金融专业干不了。当然,营销类专业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所以在选专业的时候一定要考虑一个兼容性的问题。

当然,你如果硬要问:一个完全的普通人,也没有什么很好的学历、资源、背景,还是想做金融,想年薪百万,是不是一定不可能?

坦率地说,那还是有可能的。目前已知的成功案例,就是卖保险了。

别看不起卖保险的,能把保险卖出花的都是真正的顶级人才,学历根本反映不了人家的硬实力。

但这里的问题是,这也是人牛,不是金融牛。

人家有这个能力和亲和力干什么行业都会牛,只不过恰巧是干了金融而已。

实际上在金融圈混得好的,基本都是资源牛或者人牛,而不是靠学金融牛的。

看到这里,你的金融梦是不是已经碎了?

但这也不是我的本意。我并不是要把金融一棍子打死,国内金融从业者这么多,难道不活了吗?

实际上银行、保险、证券辛苦归辛苦,收入或许不高但也饿不死你,尤其是在绝大多数地方,这种行业多少还是有点社会认可度的,而且很多小地方,金融是为数不多给你缴纳社保五险一金的正规行业。

当然这不是他们心善,而是因为总是被盯着。

我只是想干掉你对于金融专业和金融行业不切实际的幻想。我想让你调整不切实际的期望,让你自己衡量你的现状,然后来思考你到底适合不适合。

如果你家里没钱没势,自己也没有顶级学历,那么还是不要对金融行业抱有幻想了。

如果不幸学了金融,放轻松心态,正常去中小金融机构或者银行保险证券的普通岗也没啥不好的。每年还招那么多管培生呢,虽然大部分管培生也没那么光鲜,但对比很多行业,已经算不错了。

有人就想安安稳稳当个小职员,工作得过且过,那其实也挺好的。只要不怀着暴富的心态,做金融不是什么坏事儿,只是别去神化金融了,这就是一个端碗吃饭的普通行业。

至于有人教你什么金融思维之类的,那都是瞎扯淡,骗钱的。这种东西你买本基本教材,认认真真读完,基础知识就够了,根本不需要人教。

而且,金融思维本质上就是完整的控制风险、资源调配、利益最大化的策略思维。这东西不是能被教出来的,是要靠实践,要被社会毒打打出来的。

很多学历不高的商人,一辈子不懂金融,连“金融思维”这个词都不知道,但是被商海暴打几十年,非常清楚知道如何趋利避害,如何保障现金流,乃至如何合理调配资源。真要实战起来,人家可以把任意的金融学才子按在墙上捅成筛子。

实践出真知,这话虽然被说滥了,但就是有道理。

所以朋友们,心态放平和,期待值放低,对这个世界张开怀抱吧。因为根据物理学原理,接触面积越大,单点压强越低。

翻译过来就是,只要你张开怀抱,躺好,挨打的时候,就不会特别痛。反正都要挨打,让自己舒服点,也没啥不好。

这,就是生活的智慧。

如何科学理解智商税

1

今天和大家谈一个话题——智商税。

这个词其实已经被大家用滥了,我觉得社会上有乱用“智商税”这个词的趋势。很多人但凡看到自己看不惯或者看不懂的事情,就统统扣上智商税的帽子。

这个其实不对。

消费不等同于一定是智商税,实际上智商税是一个“动态”且“相对”的概念,对于不同的人而言,智商税的定义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今天,我打算手把手教你如何科学认识智商税。有效区分智商税,对于生活大有帮助。不是说你可以逃过去,只是说你可以死得明白点。

2

我把智商税的判定分为四层,分别是目的、成本、因果、心态。这四层是环环相扣的,我称之为“花钱灵魂四问”。

一问自己花钱后是否达到了目的。

二问达到目的消耗了多少成本,占自己资产的多少。

三问达到目的和花钱之间是否存在因果,有没有可能达到目的不用花钱。

四问自己是否获得了长期的心理满足,花钱爽了吗。

来,我用案例来给大家做讲解。

3

先讲成本和目的。

大家思考一个问题:钻石这个东西,到底是不是智商税?

给你三秒来思考,1,2,3。

我们都知道,实际上钻石这东西是完全不值钱的。想想看,你在珠宝店买了黄金他们会回收,但是你买了钻石人家可是不会回收的,甚至服务好的珠宝店,一定时间内钻石掉了还会提供重新镶钻的服务,这就很简单地证明了这东西的价值极为魔幻。

可以说,钻石完全是靠爱情营销和垄断生产来人为控制价格的。你只要简单百度一下,就能轻松获取钻石营销的来龙去脉,都是公开信息,很多营销课都喜欢拿钻石作为经典的营销案例来装腔。

虽然钻石这东西很玄妙,但买钻石,一定等同于智商税吗?

未必。

好好听,好好学,朋友们。

买钻石是否等同于智商税,取决于你有没有钱,以及买钻石的目的。

假如你没什么钱,你就是想要一颗钻石来装腔,那很显然,这对你而言就是智商税。

你买钻石的目的是装腔,但是你本身由于没有什么钱,所以一颗钻石并不能让你达到目的,别人会怀疑你买的是假的。想想看,你整天穷酸得不行,手上戴着个晃瞎眼的东西,除非你是rapper(说唱歌手),不然这个场景都会很滑稽。

假如你没什么钱,但是你面临着要结婚,你的另一半一定要一个钻石戒指,你别管她到底为什么要,反正就是一定要。那这时候你买钻石,目的就变成了拯救自己的婚姻。

在这个场景下,只要你通过买钻石达成了目的,哪怕倾家荡产,也不能算智商税。

看到这里有同学就要问了:不是说达成目的后要衡量成本吗?怎么就不算智商税了?

问得好,同学,你认真思考了。

在上面的这个案例里,确实是存在智商税,但不是买钻石这件事儿,而是娶一个要求你倾家荡产去买一颗对生活毫无用处的钻石来讨她欢心的人,这个是智商税。

要找准对象。

4

回到钻石的案例,我们继续延伸。

假如你很有钱,但你依然想要一颗钻石装腔,那么,首先作为一个有钱人,拿钻石装腔是存在可能性的,你需要评估的是你为这颗钻石耗费了多少成本。

你买了一颗还不错的钻石,假如是50万,但是你的资产已经有数千万乃至上亿,那么买钻石这件事情由于成本过低,所以对你来说与智商税无关,这就和普通人买大蒜一样。

不会有人因为你去市场买大蒜贵了几毛钱就嘲讽你的。

当然,一个有钱人拿50万的钻石装腔,这虽然不是智商税,但或许是智商有问题,因为当你足够有钱的时候,你戴假货别人也会认为是真货。

智商税是不是和千层饼一样有趣?

我们继续看钻石,看有钱人。假如一个有钱人花了50万买了颗钻石,但是是送给一位女士的,而这位女士一开心就能帮他拿下一个项目,让他净赚一个小目标。那么这时候,这颗钻石对于这人而言不仅不是智商税,甚至是性价比极高的精打细算。当然,对那个女士而言,这颗钻石就成了智商税。

所以你看,钻石本身是没有价值的,但存在智商税。但是买钻石这件事情,由于成本和目的不同,智商税是在不同的角色间反复横跳的。

理论上,只要一个人在他能够承受的成本范围内,购买到了他想要的东西,那就是合理的。

只要你以合理的成本达成了目的,不管这件事情本身多么无聊,我们都不能说你被收了智商税。

5

我们再来看一个案例,名贵的机械表——注意,我说的是名贵的,不是千百块的小玩意儿——是智商税吗?

假如你只是个普通人,你想靠这块名贵的机械表看时间,那真是脑子有病,手机啥不能做?而且普通人戴表还会被认为是假表。

假如你不在意机械表值钱不值钱,你就是欣赏这种人类手工工艺的巅峰艺术,想要收藏,你自己很清楚这东西可能别人不认,但你就是自己开心,你不在乎,那你就是机械朋克。智商税与你无关,因为你目的达到了,即使花钱有可能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但你已经完成了第三层和第四层,机械表帮你达到了目的,且你心态爽,这就够了。

这叫为爱好烧钱,就和死宅为塑料小人倾家荡产一样,令人肃然起敬。

我们再举第三个例子,篮球鞋。

球鞋是不是智商税?

一个热爱球鞋的人买了一屋子的球鞋,这到底是不是智商税?

如果一个人本身很有钱,就是喜欢球鞋文化,穿不穿都不重要,价格涨还是跌他也不在乎,只是想拥有而已,这不叫智商税,这叫个人爱好。

如果一个人本身没什么钱,但就是非常喜欢球鞋文化,尽管全身上下只有鞋值钱,买了鞋这个月得吃土。这也不是智商税,千金难买我乐意嘛。只要人家自己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并且乐意,那就够了。

只要不找我借钱,关我什么屁事。

假如一个年轻人没什么钱,就是想天天穿不一样的鞋来装腔,这就叫智商税了。

问题出在哪里?不是出在买鞋,而是出在“买鞋的目的”。

因为鞋这个东西没法装腔,不会有两个人见面先跪下来看看对方的鞋是不是有细节、有没有味儿,在脚臭的芬芳中感受文化的气息。

既然不会趴下看,那其实穿真穿假本身就没有什么区别,他应该去找一些神奇的店铺,买一些工业发展的伟大成果,反正从外观上也看不出什么,毕竟官方门店都不支持鉴定的。

在这种注定没有意义的事情上花钱,而且自己还没钱,那就是智商税了。

如果一个年轻人打算炒鞋赚钱,那么这个叫不叫智商税,要进一步分析。

如果他本身能够掌握大量的黄牛资源,精准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也知道行业的现状,包括真假问题,但是有完整的炒作策略、信息来源、货物渠道,联手坐庄,这个叫作投机。

尽管在我看来炒标准工业品这件事情本身挺魔幻的,但是只要真的赚到钱了,那也还是牛的,是聪明人。

如果他啥都不懂,就以为搞这个能赚钱,闷着头冲进来买买买,那也不叫智商税,叫智障。

当然,如果他特别疯狂地忽悠别人来,自己啥都不干,就是拉人头赚提成,这叫聪明。

这种聪明人是不蠢,就是坏。

6

讲到这里,成本和目的大家差不多都理解了,这时候我要着重讲第三个点:因果。

什么叫因果?

其实就是即使你支出了成本,也达到了目的,但是成本和目的之间有没有明确的关系,是否不支出或者少支出也可以达到目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一种信息差,因果包含信息差。

如果因果不完整,那么目的和成本都没有意义。

是不是觉得开始头疼了?没关系,“割韭菜”的人就爱欺负不爱思考的人。

我是极其讨厌成功学和鸡汤的,在各种公开场合公开㨃过成功学。

为什么?

人们去学成功学的目的是什么?是期望能从中得到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但是成功学,本质上是因果颠倒的一门学科。正常的因果是因为所以,成功学是所以因为。

成功学的特点是因为你成功了,所以把你干的事情都总结成了经验。但实际上你的成功和这些破事儿可能完全无关,甚至关键的成功点都是见不得光的。

照着这样的阉割秘籍去练武,不练你个半身不遂都对不起你的学费。

因为因果颠倒,所以交一堆钱去学成功学是交智商税。

但是那些卖成功学的人,人家可清醒着呢。

这是一个因果颠倒的案例,我们再来讲另一个因果无关的案例——知识付费。

很多知识付费课程里讲的东西都很玄学,好像你学了就能变好一样。但实际上,一个人变好的因素是很多的,和课程本身未必有关系。

一个人的提升是很复杂的一个工程,单一影响因子和最终结果的关联是很难被挂钩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各种号称让你升职加薪的课程,最后你升职加薪成功了,到底是不是因为买了这个课程呢?这其实是很难被验证的。

可能你升职加薪是因为升职加薪课程,可能只是老板看你顺眼,可能其实是公司制度普调,可能是你在外面看机会被老板发现了但是还用得上你。各种可能性都有,你并不能真的把花钱买课和升职加薪的因果链串联起来。

你没有办法把成功的果,归因于课程的因。这不像你买东西吃,一定可以让你解除饥饿这么简单直接。

懂了吗?

从因果上,很多消费是没有办法证明花钱一定对于实现目的是有帮助的。

再举个例子,咖啡减肥法。

说的是控制饮食,配合合理运动,配合多喝咖啡,可以减肥。但这里面的变量是失控的,你不知道瘦下来到底是因为咖啡还是因为运动和控制饮食。

实际上,如果你不喝咖啡,单靠控制饮食和运动,也可以减肥。甚至你不运动,单靠控制饮食,也可以减肥。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买了别人的咖啡减肥套餐或者课程,那就是交智商税了。

为无法确认的目的付费,可以作为智商税的鉴定方式之一。

7

看到这里,相信你已经熟练掌握了前三问。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实践,你会惊讶地发现你日常中大部分的额外消费,都或多或少地带了智商税的气息。你会对这个无时无刻不在割智商税的消费主义世界绝望。

不要怕,半佛老师就要教你防范智商税的核心要义了。

那就是第四问:心态。

通过快速调整自己的心态以及目的,从而达到让自己避免被收智商税的方法。

最基础的心态就是“我很穷,我没有钱”。每月强制把钱存起来,多一分都不花,哪怕是挨饿硬抗。

面对一切超出正常生理需求和社交需求的消费,统统拒绝,反复默念“我很穷,我没有钱,只要我足够穷,智商税就追不上我”。

当然,我们说的正常生理需求是指吃喝拉撒,不包含娱乐消费。

中阶的心态修炼是,快速调整自己的目的,并且说服自己相信自己达到了原有的目的。

例如,当你买了各种知识付费课程发现一点用都没有的时候,你可以告诉自己其实自己买这些是为了改善睡眠,所以钱花得值,前提是不要手贱上闲鱼。

当你买了一个Kindle却不看书的时候,你可以告诉自己这个泡面盖特别合适,而且泡出来的是知识的面、智慧的面。

当你给老婆买一堆你知道没啥用但很贵的面膜的时候,你可以告诉自己,这不是买面膜,而是买一张让她闭嘴不动二十分钟的神奇贴纸,你就会觉得无比划算。

中阶的心态调整,也可以叫作精神胜利法,只要你足够乐观,你就可以重新定义智商税。

而高阶的心态,就是正面拥抱智商税,放宽心,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躺下。

嗯,智商税是无可避免的,不骗自己了,也不纠结过去被收的智商税了,收了就是收了,不纠结沉没成本。

该吃吃,该喝喝,啥事儿别往心里搁,一切往前看,努力继续赚钱。

谁还不是被这个世界按在地上揍的?逃不掉,那就享受吧。

健身房为何频频跑路

大家都知道,成年人的世界里除了长膘,没有什么特别容易的事情。

就这唯一一件容易的事情,还总是让人像穿了毛线编织的内裤一样感觉刺挠。

众所周知,我是一个胖子,最近在减肥。

每次我出去夜跑经过健身房的时候,那些发传单的人都像饿狼一样用饥渴的眼神盯着我,仿佛跑过去的是一堆钞票,那种含情脉脉的眼神盯得我屁股疼。于是我办了一张卡,然后大概过了一个月,这家健身房就跑了。

这些年随着健身文化的兴起,各类营销号开始各种鼓吹身材管理是成功人士标配,不健身就是失败,身材失控,人生失控云云,让人看着都很生气。

与这些论调对应的,是各类健身房、健身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很多瘦得和猴一样的所谓健身教练卖卡卖课赚得盆满钵满,跑路时更是身姿矫健。

在我看来,健身房跑路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情。为什么这么说?

第一,健身本身是反人性的,绝大多数人无法长期健身。

对于健身办卡和请私教这件事情,我一直都是旗帜鲜明地希望大家好好掂量掂量的,或者更直接一点,我认为大多数人根本不需要办卡和请私教。

不不不,我不是说你不需要健身,我是说你不需要办卡和请私教。

为什么?因为健身是反人性的。你花了钱,小概率回报惊人,大概率是去不了几次就完犊子了,最后就是钱打水漂了。

看到这里,你可能想反驳,明明人们都喜欢追逐美,都喜欢让自己变得更好,大家看着肌肉和好身材都会流口水,凭什么说健身是反人性的呢?

因为人性就是贪嗔痴懒馋。惰性是刻在人基因里的东西,葛优躺才是人类最通用的广播体操。任何违背让人贪嗔痴懒馋的东西,都注定是难以维持的。

而健身这件事情,需要的不是所谓的健身房和私教,需要的是长期坚持锻炼,严格控制饮食,还要作息规律,基本上是把人性的快乐按在墙上用马桶搋子打。

一次、两次、三次还行,时间久了,你身体里那个代表人性的死胖子就会抗议,质问你:活着已经这么惨了,干吗不对自己好一点呢?你费尽心思进化了这么多年站上了食物链的顶端,天天吃鸡胸肉和草内心难道不委屈吗?

关键是你仔细一想,发现这死胖子说的还真有道理。

我控制饮食的时候,经常分不清自己晚上到底是睡着了,还是饿昏过去了。

只要有几次你没忍住自己内心的声音,你的健身之路就掉进了下水道。

间歇性打鸡血,持续性混吃等死才是人类的最爱。

我从240斤瘦到130斤的时候,那是真的不把自己当人,现在胖到200斤了,确实是不好看了,但这个胖的过程,有一说一,是真的快乐。

每当有人问我买什么健身设备的时候,我都建议大家先逛逛闲鱼,看看上面健身卡转让、各种二手健身器材转卖,以及各种极为真实的买家秀,对你的决策会有很大帮助,还有很多是健身房倒闭清仓的,特别真实。

如果这都不能劝退,我一般建议大家挑体积比较大的买,因为这样的设备可以一次性挂更多的衣服,更实用。后面卖废铁的时候,也能回更多血。

其实我很认可健身的价值,也很认可人类可贵的品质就是对抗本能,但这里就出现了非常尴尬的两件事。

其一,绝大多数人是没有能力对抗本能的,能够做到特别强的自我约束本能冲动以及贪图享乐的人绝对是少数中的少数,很多人说自己只会努力没有天赋,但是能持续地努力本身就是难得的天赋。

其二,假如你是万里挑一的自控力强劲的人,你想让自己变得更健康,想有一个好身材,你并不一定需要去健身房呀,更不一定需要请私教。

食谱各大网站都烂大街了,锻炼方法从书籍到B站视频应有尽有,只要你能坚持,一样可以有效果,因为重点在于毅力不在于方法。

你努力,和健身房有啥关系?你不需要掏钱啊。

而当你坚持到一定程度之后,或许会有进一步被专业指导的需求,这时候,你才算是一个典型的硬核健身用户。而这样的人,数量太少了。

事实上,国内顶级的硬核健身用户,还是得到各大城市的公园里面去找,那些大爷大妈才是真正的高手。每次我去公园看他们在秀,我都恨不得跪下来拜师。

第二,健身是一个门槛极高的事情,国内目前不具备健身房大规模生存的土壤。

很多人说健身房在欧美怎么怎么流行,做得怎么怎么大,所以国内也有大量的机会。这属于典型的认知偏差,按照这个逻辑,小罐茶终将助力美国成为茶叶大国。

健身房存在的土壤是什么?

首先是要有足够的经济条件。

健身是非常烧钱的一件事情,健身房的年卡普遍都不便宜,私教的价格更是上天,各种蛋白粉以及补剂的价格对大多数人而言还是要掂量一下的。

当然,穷也有穷的玩法,可以自己练,玩徒手健身,不吃任何额外的补剂,在网上学习之后自己做,那这又和健身房没啥关系了。

这些人对于健身房一点用处都没有,撑死了办张最便宜的卡,也不会买私教课。

其次是要有足够的时间。

每天几个小时在健身房挥汗如雨,即使不考虑毅力和金钱的问题,时间成本就是个大问题。当代职场人哪个不是每天被工作弄得死去活来?老板给你发点工资恨不得让给你屁股上抹上502直接粘死在工位上,每天下班之后往床上一躺感觉已经被生活捅了好几个窟窿,这时候还想健身?

别逗了,我要和我的床永不分离。

而且,对于大量被生活榨干的职场人而言,最重要的是先把睡眠补足,把高油高脂的夜宵给戒掉,而不是去加大力度健身。

觉都睡不够,饮食都不控制,还去健身,很容易给自己的身体弄出大问题。我以前去完健身房就经常觉得屁股疼,很邪门。

学生群体稍微好一点,每天拿出固定时间比较容易。但学生群体一是没太多钱,二是舍友开黑、姐妹逛街、大家一起吃火锅不香吗?

最后,健身需要足够的舆论包容。

国外有些国家由于肥胖率过高,满大街都是奇形怪状的胖子,导致大家对于肥胖已经是习以为常了。

大码人士在国外不要太多,大家不会有什么特殊的眼光,一个胖子而已。

而在国内,如果一个胖子出现在健身房里,那么整个健身房的人都会带着奇怪的笑容来审视他,更别提健身教练了。

我每次在健身房的跑步机上跑的时候,身后起码得有四个壮汉盯着我,要卖各种私教课给我。

作为一个男人,这种背后被一群男人看着的感觉,真的不太好。

他们要来就来,不要在这里光看着我,挺吓人的。

足够有钱,足够有闲,足够大的包容度,这些是健身房存在的土壤。目前这片土壤,是非常贫瘠的。

结合一和二,可以看出虽然健身是大众的需求,但健身房不是。健身房是极为小众的需求,有时间、有钱、有毅力光顾健身房的人,只是少数中的少数。

这就和雀巢的速溶咖啡卖得很好,但是精品咖啡店开一家倒一家一样,对产品有需求,和愿意为行业掏钱,不是一个概念。

你们以为小罐茶是在卖茶叶吗?他们本质卖的是礼品界的一般等价物,所以才能活得不错。

一和二的现实,直接导致了第三点:健身房的成本过高,流水难以支撑运营预付模式,无法跑通。

先给大家科普一个简单的商业常识,一家公司没有利润不一定死,但是没有现金流则一定会死,利润只是公司的脂肪,现金流才是公司的血液。

亚马逊、京东、拼多多这么多年不盈利,但是生意越做越大,估值越来越高,老板越来越有钱,就是因为它们作为平台方可以无偿使用买卖双方的沉淀资金,只要有流水、有账期,就一定不会出问题。

很多考研、考公培训号称考不上退款也是这个逻辑,只要占用住你的资金,就足够活下去了。

而健身房的尴尬在于,它们完全没办法跑出现金流,所以死得特别快。

可能你觉得不对,明明很多健身房的健身卡都是一年、两年、五年甚至终生起卖的呀,这不是一下子就回笼资金了吗?理发店、美容院、牙科医院、整形医院不都是这么干的吗?怎么会现金流不好呢?

问得好,这里就要好好解释了。

先说为什么理发店、美容院、牙科医院这种预付卡模式会支撑得比较久。

因为客单价高,因为消耗这些预付款很轻松。

客单价高就不解释了,烫个头大几百上千元都不罕见。

我当年上学的时候一周一个发色,两周一个发型,人称“胖鸡赛亚人”“杀马特死胖子”,后来那家店跑路了,我还有一万多块没有消耗掉,刚好我最后一个发色是绿色,我又特别抠,所以后来我的绰号是“大码西蓝花”。

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理发店、美容院这些地方消耗预付款的过程很轻松,你往那里人一躺眼一闭就行了。

而健身房不行,你得自己动,你得累得和狗一样满身大汗。

这是本质的不同。

当你充值了其他服务的预付卡的时候,你再去消费的时候不会有心理负担。

当你买了健身卡之后,你会告诉自己:“我已经花钱办卡了,为什么还要浪费时间和体力?我花了钱,还得自己动,有没有道理了?我已经这么惨了,干吗还要更惨,沉没成本了解一下?”

外加上面说的人的惰性和健身的高门槛,大家买了卡但不去的现象太多太多了。

看到这里你可能又有质疑:反正健身房钱都收回来了,客人不来不是刚好白捡钱吗?这么好的事情怎么可能撑不下去呢?这就涉及另一个问题,就是健身房的成本与盈利。

先说成本。

开一家健身房的投入成本是非常高的,一个合格的健身房,要租很大的门面,这就是巨大的租金成本,而且健身房都得开在综合体或者商圈或者白领辐射区,不然根本没人来,而这些地方的租金普遍非常“感人”。

这没办法,开在荒郊野岭的健身房更恐怖,之前我贪便宜买了一张郊区的健身房的卡,大晚上就我一个人在里面挥汗如雨,场面是十分恐怖的。尤其是有一次突然停电,我以为闹鬼了,发出了女孩一样的尖叫,然后几个保安以为有人耍流氓,冲进来掏出防暴棍就把我按在地上打了一顿。

除了租金成本,健身房的装修费用巨高,那些商用的健身器材是什么价格大家可以自己上网搜一下,一台跑步机动辄上万,装满一屋子的器材,这个费用是很夸张的。而且不同于普通店铺的消耗,健身房的设备都是“电老虎”,提供沐浴和游泳池的健身房,还是一个“水耗子”,健身房都是商用水电计价,再算上员工工资,运营成本很高。

残酷的真相是,健身房的年卡,在你看来已经很贵了,但其实,光靠卖年卡,健身房真的是赔钱的。

如果你足够牛,办了年卡之后天天去免费洗澡,坚决不买课,大概率你是能把你的卡钱给洗回来的。

更朋克一些的,可以一张卡一群人用,大家分不同时间进去锻炼洗澡,这才是真正的“洗钱”。

健身房想赚钱,靠卖卡是不行的,必须是靠卖私教课。卖私教课,先不说劝服人吧,得你人先到现场才能进行劝服吧?

现在的问题是,大家都不来,办了卡的也不来,你去忽悠谁?

即使人来了,就四种人:一种是葛优躺玩家,根本不常来,不买;一种是洗澡玩家,根本不听你忽悠,不买;一种是硬核玩家,比你还专业,不买;最后一种才是既会来,又不太有主见、会被忽悠的人,这批人太小众了。

房租居高不下,运营成本上天,但是收入极为有限,买卡之后大部分人都不来,想骗都没法骗,这种打不平资金流的生意,怎么可能长期维持呢?

如果说上面三个问题只是健身房面临的客观问题,那么接下来要说的是由上述三个问题引发的健身房行业的两大乱象:一个是为了卖课无所不用其极,一个是一开始就冲着跑路来的。

先说第一个,因为卖卡赚不来钱,卖私教课才赚钱,所以引发了销售导向的魔幻行为。

现在健身行业很魔幻的现状是,卖得好的人不一定练得好,练得好的人,不一定卖得好。

很多专业且优秀的教练,快活不下去了。虽然他们懂专业知识,懂技能,会讲课,但是嘴皮子不行,不会卖课。

卖课本质靠的是激发人的冲动消费,专业教练只会对结果负责,不一定会搞销售。

练得好和卖得好是两码事儿。

那些卖课卖得特别好的,未必真的懂健身,更别说什么营养学、人体解剖学了,很多人呢,可能连个教练证都未必有。

那怎么卖课呢?就靠吓唬你,不好好锻炼要得各种病,不跟着他们练容易练废。

只要课卖出,你练得好不好他们是不在意的。这样长期下来,很多练得好但是嘴皮子不好的教练,逐渐就被淘汰了,而由于部分私教过于销售导向,导致整个行业的名声都差,更多专业的教练更过不下去了。

还有私教手脚不干净的,骂学员的,动手的,每出一次幺蛾子,正经教练就难一分。弄得现在一提起私教就是骗子,就是智商税,还有耍流氓,最后大家一起完犊子,提桶跑路。

很尴尬的是,即使是私教这么连哄带骗地卖,其实健身房也未必能活下去。因为大家都小看了人类惰性的强大。

这时候,很多开健身房的就看清楚了一个本质问题。既然本质上都是活不下去,晚死不如早死,早死早超生,何不直接用资金盘的模式来做健身房呢?

如果不想长期经营,只想捞钱的话,健身房是有一种典型的资金盘玩法的。

反正租金一开始只要先交三个月,甚至很多商圈为了招商还有装修免租期,在这个过程中,把大量的设备往里搬,然后就找一堆只吃提成的销售开始卖会员卡和私教课,打着开业打折的名号疯狂倾销。然后赶在开业前或者开业没多久直接带着设备一起跑路,换个地方再来一次。

这样做的好处是,所有设备都可以反复用,一次投入多次骗钱,非常完美。

所以健身房行业有个比较有趣的说法,开业半年以内的健身房要小心,开业五年以上的健身房要小心,开始卖终身卡的也要小心。

仔细想想,这么操作除了缺德并没有特别大的缺点。

真的很荒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