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只要不犯错,躺着都能赢(1)

“保证自己不犯错、不踩坑,你就赢过了90%的人。”

投资理财防坑指南

不管是知乎,还是公众号,还是B站,大家问我最多的问题都是关于投资理财的。可以理解大家对于自己钱包的关爱之意,毕竟钱可以解决这个世界上的大部分问题,当你觉得钱解决不了的时候,可能只是钱不够而已。

确实有小部分问题是多少钱都解决不了的,但这些问题往往你用别的方法更解决不了,除非动用量子力学。遇事不决,我们都知道还是得靠量子力学。

所以今天,我打算给大家科普一些投资理财的基础常识和防坑原理,帮助大家看好自己手里的钱,别让它们走丢了,而是安稳地留在家里。

很多话可能你听着觉得是废话,很正常,很多真理被传多了都会让人失去敬畏心,但这丝毫不影响它们的价值,等你被社会毒打后就知道了。

至于我讲的东西你信或者不信,都可以,反正我也不收你钱,挨打的也不是我。

早在2018年1月,我就在知乎做了一次免费的live(直播)分享,关于理财防坑的,大概有10万人参加。

我要真想割点“韭菜”,早就可以动手了。

虽然教人发财我唯唯诺诺,但是教人防坑我可以重拳出击。

希望大家认真做笔记,研究透了这些东西你不仅可以在朋友圈炫耀,甚至还能自己开知识付费割“韭菜”。

先说一个大前提,防坑这件事情,重点永远是在事前,而不是事后。

很多坑如果事前不防御,事后就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真正的专业人士都是事前防范风险,而不是事情发生后怎么补救,所以一定要保持警惕。

我们开始。

第一,投资理财的元规则是用自己用不到的钱来投资。

这条规则,是所有投资理财行为的底线,守住这条底线,在某种程度上你永远不会输。而击穿这条底线的话,没人能救你。

这句话的意思差不多等同于让你别作死。

投资,把过日子的钱都丢进去,纯属闲着没事干,结果会相当刺激。

如果你想做投资,尤其是不能完全保证本金安全的投资,或许你懂你投资的领域,或许你不懂,但务必使用自己用不到的钱。

务必使用自己用不到的钱。

务必使用自己用不到的钱。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什么叫用不到的钱?就是亏了只是心疼疼,但不会对你的生活产生实质影响的钱。

假如有笔钱要拿来买房、结婚、当小孩学费,有明确用途,不能承担任何损失,那你就老老实实放在银行,顶多投个余额宝之类的产品,千万别想不开去某些神奇的理财产品里滚一圈。这是元规则。

一旦你触犯了元规则,你很难保持心态,因为你输不起。

当你输不起的时候,你的心态就完了,操作就会变形,尤其是炒股。

拿着命根子钱去炒股,操作的时候肯定腿软。

很多人问我说他有笔钱准备未来做一些事情,但是现在暂时闲置,可不可以投资×××。我都是回复:别投,把钱留好。

为什么?因为风险收益不对等。

获得的收益并不能帮你得到实质的提升,但是一旦出现风险,你就真的完犊子了。很多人把买房钱、结婚钱拿去买P2P,这就属于给自己人生加难度了。

这种事情不要做。

可能有朋友说自己很缺钱,手上没有用不到的钱,每一分钱都是“爸爸”。

那你当前要解决的问题是去打工赚钱,而不是想着怎么去研究投资理财,有限的时间、精力要用在刀刃上,不要浪费时间去学理财了。

毕竟只要你足够穷,没有骗局可以骗你。

第二,投资理财的核心三原则,是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

这三者的重要性降序排列。

最重要的是安全性,安全性代表了你东山再起的可能性。

只要资金安全,只要本金还有,一切都还有机会。

安全性结合上面的只拿用不到的钱投资,这就是最简单但可靠的风险兜底策略,坚持这个策略,你起码不会赔光。

在实际操作中,我给你举个资金安全的红线案例。

币圈包括各类衍生的区块链投资产品,都是不建议普通人碰的,因为你的真金白银换成了其他个人或者非主权国家发行的虚拟货币,并且整个交易都是匿名的,你的资金安全得不到任何保障。

再举个例子,投资项目,结果钱是打给对方个人账户,这也不能保证资金安全。

把命交到别人手里,很愚蠢。

第二重要的是流动性。什么叫流动性?就是资产变现的能力。

几百万的房产在你最需要钱的时候并不能救你,但100万元现金可以,所以要注意投资的可变现能力,动不动就锁定好几年的产品,需要慎重考虑。

流动性有多重要这一点,对实业有了解的朋友应该深有感触,很多资产数亿的企业家,你让他直接拿出500万元现金可能要了他的命,不是他没钱,而是这钱都是资产,变现需要时间。

现金流才是企业的生命,而盈利往往只是脂肪,多点少点哪怕赔点都无关痛痒,但是现金流不能断。

对于个人而言,也是如此。

很多人说自己是什么百万富翁、千万富翁,那都是把房子给算进去了,实际上抗风险能力极差,因为房子本身不能快速折现,而且很多还要还贷,每月吞噬现金,严格来说这都可以算是负债,哪天遇到点风险直接就得上天。

三要素中最不重要的是盈利性,因为只是赚多赚少的区别,只要资金安全,只要资金灵活,那么赚多赚少不影响大局。

这三条原则非常容易理解,容易到过于简单,但有用的东西从来都不复杂。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对于三原则的重要性会看颠倒,眼中只有收益性,而不看流动性和安全性,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明显的骗局还能骗到人。

因为收益高,高到击破价值观,高到激发人心的贪婪,忽略一切。

控制贪婪,是我们人生中的重要一课,不局限于投资。

第三,投资要风险分摊,不要纠结于单一标的。

有一句话很多人都听滥了,叫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容易鸡飞蛋打,最后自己成了篮子。

这句话说得很好,把资金分散到不同的投资标的,是控制风险的有效手段。

但问题是,很多人对风险分散的认知有问题。

什么叫风险分散?

你一部分钱放在股市,一部分钱放在银行理财,一部分钱放在银行存款,一部分钱放在基金,这种才叫风险分散。

你一部分钱放在积木盒子,一部分钱放在团贷网,一部分钱放在E租宝,都是放在P2P领域的不同公司,这不叫风险分散,朋友,这叫行为艺术。

要么说艺术家都比较穷呢,天天这么搞能不穷吗?

第四,不要去投自己看不懂的东西。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很多人其实都搞不清楚自己投的是什么,从头到尾只知道一个什么实力雄厚、收益率高、高新技术、未来大趋势之类的,结果一问技术细节就是满脑袋问号。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投的是什么,是什么原理,那么对方坑你的时候,你也不知道人家是怎么坑你的,你就是一个赤条条的小崽子面对对方的火箭炮轰击。

那么什么叫懂了?

是你明确知道产品的原理,知道它是怎么赚钱的,知道它是怎么赔钱的,然后自己判断这个事情是否划算。

例如那个原油宝,有几个人知道原油期货的交易机制和价格波动?有几个人理解平仓线和保证金机制?这种东西根本就不要买,因为你不懂,哪天你炸了你都不知道怎么炸的。

再举个例子,有几个人真的懂区块链和虚拟货币的技术原理?

当初我二婶买虚拟货币,赔得裤子都没了,她在饭桌上放话要让中本聪走不出山东。她还以为是大葱的葱,你们感受下。

虽然她是我血浓于水的亲戚,但我当时笑得差点被饭噎死。

还有一些人在自己的领域有一些成就,于是就自以为在别的领域也很牛,这更愚蠢。

一个领域的专家在不擅长的领域就是小学生,完全有可能被别人吊起来打,捆起来割。

爱因斯坦牛吗?物理学巨子。

你让他和刘翔比个跨栏试试?给他腰都跨出相对论来。

巴尔扎克牛吗?文学巨匠。

做生意干一行赔一行。

巴菲特牛吗?投资之神。

你让他和孙宇晨老师比个“量子物理”试试?

所以你还是老老实实只做自己看得懂的事情吧。

第五,投资就投资,不要去加杠杆。

什么叫加杠杆投资?

透支信用卡来炒股,股票搞配资,期货玩保证金,抵押房车换钱炒股。

一分钱非得办十分事,这就叫加杠杆。

杠杆投资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是噩梦一样的存在。

很多人不理解,我用1万元,加10倍杠杆,10万元,一次能挣的钱是1万元的10倍,杠杆不好吗?

不好,你在能挣10倍钱的同时,也面临着只能承担过去十分之一的风险,稍有不慎,就是爆仓。

不配资,你能承受100%的价格波动,10倍配资,10%的波动你就赔完了。

100倍配资,1%的价格波动你就完了,一点容错率都没了。

这导致的后果就是,经受不住任何意外,一点点事情你就得上天。

无数猛人前半生都是各种辉煌,最后都是死在杠杆下的。

赢了一辈子,就输了一次,就完蛋了。

杠杆了就代表你不能输,但是投资场上哪有不会输的人呢?否则那就不叫投资,叫抢钱。

别总是拿某个人的成功案例来说事儿,这是幸存者偏差。你要知道,每一个成功案例背后,都有无数的失败案例,不要总被小概率事件晃瞎了眼。

第六,不要盲目相信高回报率的东西,要想想对方怎么赚钱,多想想自己凭什么拿这么高的收益。

这一条非常简单直接,当你看到明显不正常的高收益时,你要警惕。

收益和风险是对等的,高收益背后必然是高风险。

如果存在高收益且低风险的项目,那一定轮不到你这个普通人,早就被大佬们瓜分完了。

但凡有特别牛且神秘的投资渠道,十个里面十一个是骗子。

真有这么高的收益,谁会对外分享?

当年P2P特别流行的时候,我一再强调这些动辄给你15%以上收益的公司,考虑到再加上它们的各种成本,资金成本动辄20%以上,放贷起码得放30%以上才能赚,这年头哪个正经公司借这种钱?

好的公司都是银行求着去送钱的,那些借高利贷的都是什么歪瓜裂枣?甚至这些歪瓜裂枣是真的假的你都不知道。

而且实业挑战这么大,就看看那些上市公司,净利润都不够还利息的,那些优秀的企业家尚且做不到高收益,一帮普通人动辄拿这么高收益,手不抖吗?

多想想自己凭什么拿这么多,有助于控制风险。

当然有的人确实知道这个是有问题的,我见识过很多P2P受害者一开始就很清楚这个盘子不长久。

但他们想的是只要自己跑得快,跑路公司就追不上自己。这不是投资的逻辑,是玩跑步游戏的逻辑。

第七,不要轻易去学专业人士的操作。

很多人动不动就喜欢跟着专业人士学操作,这其实搞错了。

高手和普通人的资本、心态、知识储备、操作技术、对于损失的态度都不同。

你赔钱了,哭到坟头蹦迪;高手赔钱了,可能只会笑一笑没什么大不了。人家那套玩法是不适合普通人的,不然凭什么叫高手?

普通人,老老实实地买点低风险的东西,例如指数基金之类的,就可以了。

别整天想着各种骚操作,骚到最后老本都保不住。

对了,说到指数基金,搞个定投,然后忘了自己投过,就好了。

三年后再看就行。

不然天天盯着你心态也受不了。

第八,没有人是靠理财致富的,普通人想要生活过得好,还是要看努力和攒钱。

很遗憾地告诉各位,想着靠理财致富是几乎不可能的一件事情。

理财要是能让一个普通人致富,那么这个世界上早就没有穷人了。

与其沉迷于研究投资理财,还不如把时间、精力投入到自己的专业领域上,你能从升职加薪里收获的回报是远远高于你纠结那多一个点少一个点的收益的。

我身边见到的有钱人,没有一个是通过理财理出来的,都是有自己的事业或者赶上了机遇,哪怕是“割韭菜”,也不是靠理财。

很多人与其学理财,还不如多了解下资金流管理。

对普通人而言,与其冒险追逐那多几个点的收益,还不如控制支出,少花那些不该花的钱,能坐公共交通就少打车,能多喝开水就少喝奶茶,能自己做饭就别天天饭店,别天天看到什么消费品就想着买买买。多攒钱,这才是最稳妥的增值艺术。

很多年轻人自己把钱花得七七八八,还在学习理财,这很荒谬。先学习攒钱吧,连财都没有还理什么财。

攒钱这个操作唯一的缺点就是慢,可能你要持续十年乃至十五年才能看到改变,但这是最稳、最靠谱的。

一旦你想立刻就要,那你的心态就已经失衡了,后面等着你的就是各路骗局。

很多骗局本身就很弱智,但当你贪心的时候,你还不如弱智。

连我都告诉你攒钱是最重要和最有效的,你就感受一下吧。

第九,不犯错比激进更重要,熬死对手也是一种优秀的策略。

很多人对于理财的认知是赚大钱。错了,那是赌博。

理财的意义之一,是为了制止盲目亏损,而非一夜暴富。

只要不被“割韭菜”,就是变相的赚钱。

有些人看到身边很多人参与一些很迷惑的项目,一开始自己是不信的,后面越来越动摇,然后就试探性地去了,然后就“真香”。

最后少部分运气好的全身而退,大部分运气不好的变成了秃鸭。

对于普通人而言,理财最重要的是不犯错,而不是博取高收益。

只要自己不犯错,看着身边人造作,然后一个个倒霉就很快乐了。

实际上,很少有人是靠着吃喝玩乐把自己弄崩塌的,大部分都是瞎投资给自己搞出问题的。

和投资一比,吃喝玩乐只是小钱,我老婆就经常劝我不要努力了,安心做一个恰饭的自媒体人就挺好。

什么人才适合激进的投机?

一种是没钱也没积累的人,就等着这一下逆天改命。

一种是特别有钱的人,有的是试错成本,所以可以尝试不同的方向和模式。

所以建议大家收起躁动的心,做个人吧。

第十,如果要犯错,那就趁着年轻犯错。

当然,我知道有的人就是收不起,就是不听劝,很多年轻的朋友内心是有一把火的,很多事情你不让他们干他们是真的憋不住的。

所以我只能建议,你玩高风险也好,投机也好,趁着年轻去做吧,这样你后面还有翻盘的机会。

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年轻时被人扒了大裤衩,被社会毒打,等以后有钱了,就知道珍惜钱了,长期来看反而还是可以守住钱的。

年轻苦不算苦,老来苦才真叫苦。

说到最后,我总结下:投资这件事情,真的没什么大秘密,无非就是克制贪欲,控制风险,分散投资标的,然后慢慢试错,找到让自己舒适的平衡点就可以了。

就这么简单的事情,被很多人吹得神乎其神,还有一堆人天天追捧,挺傻的。

不过我倒也理解,毕竟“割韭菜”的第一步,就是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清晰的东西模糊化,普通的东西高端化,质朴的道理神秘化。

挺虚伪的,但也确实迎合了很多人没有耐心、不愿意慢慢变富的心态。

只可惜很多事情,快不代表好。

好好工作,老老实实攒钱,把一切交给时间,这比什么都靠谱。

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靠谱人生。

或许你看到这里觉得也没啥特别难的呀?

难在听劝。

为什么我从来不教人赚钱

很多朋友都在疑惑一个问题,为什么我总是告诉大家哪个行业存在坑,哪个领域尽量小心,而不告诉大家到底哪个行业好,哪个领域可以赚钱呢。

还有人表示我心里阴暗,看什么都觉得是坑,不够大气,没有格局。

你看看人家别的导师出手就是带你全家发财。

我觉得挺有道理的,建议这些朋友抓紧掏出钱,大气地去投入到各个神奇的项目中,早日发财。

不要在我这里耽误时间了,时间很宝贵,时间不等人,你抓紧赚钱去吧。

关于为什么不教人赚钱这件事,话确实很难听,但保证不骗你。

绝大多数普通人,就是没有机会赚大钱的,别瞎想了,先把自己当下的日子过好就不错了。

这不是嘲讽,我是很认真地叙述一个事实。

如果一个平平无奇的普通人有机会突然暴富的话,那么这个世界上哪里会有这么多穷人?

赚钱的行业,一般有如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门槛极高,特别吃资源:有资源,就有钱;没有资源,就没钱。

所谓的资源,可以是资金资源,可以是关系资源。

例如有些项目公开招标,门槛就是10个亿资金投入,大概每年能有15%~30%的回报。这个门槛,就是10个亿。

例如房产和车位,拿出几百万来玩儿,你有这个钱吗?

再例如有些项目不需要投资很多,接到就是赚钱,但是别人凭什么给你一个素不相识的普通人?为什么不给自己人?

为什么肥水要流外人田?

内部交易或者利益置换不香吗?

很多人还在钻研靠啥能赚钱,能不能先掂量下自己的本金在哪里?

这个世界上发财的人不多,凭啥是你呢?

第二种,行业存在先发优势。

例如早期的二房东行业、奶茶行业、快递行业、网店,等等等等,这是行业先发优势,有时代的红利在里面。

这些机会出现的第一时间,就有大量激进的冒险者加入开始厮杀了。在这个阶段,他们都是不会太声张的,闷声发大财。

等他们把市场的红利吃得七七八八了,就开始联手搞加盟了,就开始给普通人灌输这个东西怎么赚钱,然后很多普通人就进来投钱了。

最后先富暴打后富,这简直如同传销。

不过也别羡慕人家,人家是冒着风险的,实际上大部分先行者最后都炸了。

所以活下来的才特别耀眼。

这叫作幸存者偏差。

第三种,存在信息不对称。

各种资金盘也好,币圈也好,投资标的也好,本质上玩的就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生意,依靠信息差来收割想不清楚的普通人。

当然,现在普通人都想清楚了,他们觉得自己是先来的,可以配合庄家收割后来的。

最后大家一起玩贪婪恐惧大冒险,比谁能在崩盘前提前撤退,比谁跑得快。

很多普通人往往乐此不疲,觉得自己找到了机会,但最后发现,这条跑道上都是洛阳铲的痕迹。

从头到尾只有自己笑着流泪。

哦,对了,现在还多出了第四种,那就是各种玄学教人发财的东西,利用人们对于成功和发财的渴望来发财。

动脑子想一想,如果一个行业或者一个方法能够轻松地赚到钱,而且稳赚不赔,你相信有人会好心出来分享给你吗?他是脑子“瓦特”了吗?

除非,他就是靠教你赚钱来从你手里赚钱的,各种成功学大师和鸡汤网红特别喜欢玩这一套。

最近股市风云变幻,各种野生股神又跑出来跳大神了。不过经过多年的打脸,他们都聪明了,说自己教人投资理念,教人做价值投资,教人拓宽认知,还言之凿凿一个人不能赚到超出自己认知的钱。

这都是正确的废话,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没用。

绝大多数拿出来卖的这种知识,都一文不值。

面对这些大师,建议大家不要听他们废话,打开闲鱼或者拼多多,善用搜索,可以帮你有效防范各类神奇的知识付费。

为啥?因为你几块钱就能买到一堆合集,然后一对比,发现讲的都是一套东西。

当然,现在还有一堆大师鼓吹价值投资,有很多人迷信这东西。

说价值投资,那就得提巴菲特,我们就不提巴菲特的起点就是普通人几辈子都无法到达的终点这种让人伤心的事情了。

单说人家能天天喝樱桃味儿的可乐,你能吗?

你先去超市买一罐尝尝那个味道,喝了你就知道你不配。

既然提巴菲特,那就不得不提他的老师,价值投资大师格雷厄姆老师了。

提到格雷厄姆,那就得提格雷厄姆老师年轻的时候独步美利坚,是投资之神,一套价值投资理念无可匹敌。

后来在1929年,美国金融危机的时候赔得裤子都没了,然后彻底放弃炒股,专心学术,终于成为一代价值投资大师。

你们读一读这个人物经历,是不是觉得价值投资这套玩意儿其实和骗术差不多?

没错,就是差不多。

顺道再说一句,历史上最大的庞氏骗局案的主犯麦道夫,另一个身份是纳斯达克缔造者之一,被称为纳斯达克之父。

所以,你们懂了吗?

所以,为什么我不教人赚钱?

因为真的是教不了。

我教你理念?理念有什么用,理念和实操隔着十万八千里,赵括和马谡的故事你听过没有?

且不说那些大师有没有能力,就是真的有能力,而且肯教你,也没用。

因为他的价值,本身就无可复制。

如果可以复制,那他的价值何在?

每个真正厉害的投资者,都是被市场暴打出来的,不是被人教出来的。

所以,为什么我整天苦口婆心地告诉你别乱花钱,别乱投看不懂的东西,别去想不开踩坑,而不是告诉你干什么能赚钱?

三个原因。

第一个,成功具有偶然性,具有不可复制性,但是失败是确定性的。

所以,我告诉你做什么你大概率会失败,帮你脱坑,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在帮你。

第二个,改变命运需要十年、二十年乃至一辈子,只要坚持攒钱,余额一点一点增长,最后到老都不会很差。

很多人太急躁了,太想着一夜暴富了,这本来就是不现实的事情。

你一个普通人,和别人比起来没有任何长处或者特殊的地方,凭什么是你暴富?

我教你不现实的事情,那不是骗你钱吗?

第三个,我自己是做风险管理的,我可以很明确、很明确地告诉你,很多时候你只要保证自己不犯错、不踩坑,你就已经赢了一大半。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永远不缺被忽悠瘸了的傻子,自以为学了一肚子理念就能无往不利,然后被世界各种暴打。

近两年你只要不碰股票,你就已经战胜了80%的人。

动动脑子,什么叫作成功?

成功是和周围人比较才产生的。

你比别人好,可以叫作成功。

你什么都不做,别人一顿操作把自己玩死了,你也可以叫作成功。

躺赢,有时候并不是一句玩笑话。

当然,我讲的都是我自己的想法,也不一定对。

一边是告诉你不要踩坑,稳扎稳打,一步一步积累,等待身边人犯错,实在想不开可以去闲鱼低成本感受知识付费的人。

他甚至自己身体力行地搞知识付费,你看公众号学知识,我付费请你摸鱼。

一边是恨不得教你马上成功白日飞升最好现在就转账付费的。

你说你该相信谁?

如果你不知道该相信谁,那么你该相信梦。

因为梦里,什么都有。

基金不是财富密码

近两年,由于收益特别给劲,基金一下子破圈成了全民话题,就连我日常经常监控防止他们做坏事的那几十个群里都开始聊基金了。

看着他们天天研究基金,几个亿的生意给他们升级成几百个亿。

我理解大家的基金狂热,毕竟谁都想多赚点钱。

期望和现实的落差,会衍生出焦虑。

随着这种社会群体焦虑和社交压力的逼迫,大量的年轻人不得不超前做出选择,不得不疯狂地想办法赚钱,提升自我,寻找这种焦虑下的解决方案。

在经历“先花钱才能赚钱”的消费贷,“职场小白月入五万不是梦”的智商付费之后,年轻人理性了很多。

我觉得买基金算是好事儿,年轻人愿意老老实实买基金而不是再去相信那些见鬼的财富自由和成功学课程,已经算是务实了。

买什么基金,怎么买基金,已经被人说烂了,我想说点与风险有关的东西,权当做个提醒,也不一定对,欢迎大家讨论,或者当相声听就好。

第一,谁告诉你基金的风险一定比股票低了?

基金的类型很多,货币型、股票型、债券型、收入型、主动型、平衡型,等等等等,不同的基金类型对应的是不同的风险和收益,目前各类网红基金,看其仓位,绝大部分是主动型和股票型,包括指数基金,讲白了你的钱最终也还是进了股市。

买股票有什么风险,买这种基金面临的风险是一样的,无非是这些基金经理经验比较丰富,手中的资金比较多。

这是优势,但有时候也是劣势。基金不是盘子越大越好的,盘子越大的基金,实际上面临的压力也越大,因为优秀的标的并不足够多。

另外,看当前的那些热门基金以及它们重仓的股票,基本属于大资金抱团的情况,类似的情况其实挺常见的,都不用说得特别远。

2007年银行和地产还是香饽饽;2009年有色金属化身高达直冲宇宙;2012年和今天一样,医药类、白酒类、消费类疯涨,当时有个很知名的股神叫林园,提出了喝酒吃药概念,表示片仔癀和茅台再涨三十年。

当然我这里还是要强调下,喝酒吃药是指买产品,大家喝酒的时候不要吃药。

2015年大家抱团搞科技类股票,最终的结果就是一大批昨天的头牌基金经理被基民的机枪处理。

大家思考一个问题,这么多基金抱团把股价弄起来的时候,必然要面临的就是怎么共富贵的问题,或者说怎么分蛋糕,总有赚得多的想要拼命出货,然后就踩踏。

而且谁也不知道“央妈”会释放流动性还是收回流动性。“央妈”只要一放水,基金就起飞;“央妈”只要一收回,基金就下坠。

所以朋友们,基金的风险并不是绝对比股票低的,你得看基金类型。

收益越高,对应的风险就越高。

而且现在这个状况,属于大家都知道抱团要炸,但是都不知道啥时候要炸,这就提醒大家别盲目All in(全力押注)了。

第二,基金的收益你得弄清楚。

很多人对于自己买基金真的能赚多少钱其实是没有概念的,这里给大家简单讲一下。

就拿定投来说,定投当然分散了风险,但同时定投也分散了收益。

这个世界是公平的,你获得什么,就会失去什么。

就像你获得了钱,自然就会失去烦恼。

假如你买了10万元某基金,这个基金一年涨了80%,那么你不一定最终收获18万元。

你得在今年第一个交易日买进去10万元,注意,是一笔买进去10万元,然后放一整年不动弹,这10万元才会变成18万元。

如果你是定投的,假如是按月定投,一个月几千块投进去,那么你的最终收益不一定能有这么高,甚至可能少到你怀疑人生。

为什么?

因为基金每个交易日都有涨有跌,而每天的涨跌基数是前一个交易日的最终净值。

我给大家简单算一个小学二年级的数学题,数字我是随便列的,主要方便大家理解。

假如你买了10万元A基金,今天涨了50%,那就是10万×1.5元,到了15万元,明天跌了40%,就是15万元×0.6=9万元。

两天下来,明明第一天涨50%,第二天只跌40%,最终的结果反而是本金少了1万元。

同理,你买了15万元基金,今天跌了40%,那就是15万×0.6=9万元,明天涨了50%,就是9万元×1.5=13.5万元。

因为基数不同,会导致涨跌幅带来的结果不同。

所以,在定投的情况下,由于你会分在不同的节点购买,所以有可能你刚好这个月或者这个星期投的时候在高点,也有可能你投的时候在低点,使得最终收益和基金的收益大概率是不一样的。

从这个角度来讲,如果有个基金近期涨得特别猛,你跟着冲进去,风险是特别大的,当然搞赢了收益也不小。

你愿意把这东西当赌场,那我没话讲。

我反正是和赌、毒不共戴天。

我想告诉你的是,你要小心很多无良的渠道,为了卖基金赚佣金,瞎给你推很多短期涨得猛的基金,只看近3个月、近1年的涨跌幅数字特别漂亮,结果你买进去后亏得你发慌,原理我上面有讲。

这就是很多基金看起来涨得厉害,但是买的人没咋吃到肉的原因。

第三,明星基金经理确实优秀,但千万不要迷信。

现在大家追捧的这些基金经理,严格来说只能算是新一代的明星基金经理。

大家需要思考一个问题:过去那些特别牛的基金经理,都哪里去了?

朱老师牛不牛?从数据上,十多年来穿越牛熊稳到不行,放眼近二十年,经验最丰富、战绩最霸道的基金经理他说第二,有人能说第一吗?

还真有,和他差不多时间以及复合收益的,还有曹老师。

曹老师的名头其实要比朱老师更大,叫作价值一哥,专做价值投资,是不是听起来买了就稳得不行了?

但是近三年,曹老师的表现都比较拉胯。

2020年,曹老师手下的一只基金,因为业绩不行,遭遇了投资者蹿稀式跑路,仅第四季度,就从75.32亿份锐减到4.33亿份。你没看错,就是这么惨,净赎回率超过90%。

但是从数据的角度来看,曹老师还是优秀得无可挑剔,数据不会说谎,但数据和现实会有不一样。

然后再说无数ikun的梦中情人张老师。

张老师穿越了牛市、熊市,数据极为亮眼,是公募第一位管理主动权益类基金规模超千亿的男人,当代公募一哥。

注意,是当代公募一哥,至于是几代目我就算不清楚了,因为有这个名头的人比较多,就和四大天王有五人一样。

张老师当然猛,但当年还有一个比他更亮眼的人,那是无可争议的公募一哥——华夏基金的王老师。

当年王老师不论收益率、时间长度,还是稳定性,和张老师比起来,丝毫不差,论及影响力要比张老师高不止一个级别。

强到什么地步?当年的股市有一类股票叫作王老师概念股,你可以理解为,只要王老师买入,大家就觉得一定会涨,就跟着冲。

坦率地说,中国历史上能达到这个影响力,并且还没进监狱的基金经理,有且只有王老师。

比他更强的徐老师已经进去出来一轮了。

那这么牛的王老师,后来怎么样了呢?

后来去做了私募基金,第一只基金认购门槛直接从2000万元起,管理费率2.5%,这两个数字刷新了行业纪录。

但后面的成绩泯然众人矣,以他的地位而言,这算是血崩。

说完王老师,再说一直和他竞争激烈的刘老师。

刘老师,广发之王,2019年直接包揽年度主动权益类基金前三名。

巧了,当年也有一个猛男和他一样猛,那人是中邮基金的任老师,2013年到2015年在市场上大杀特杀,王老师离开华夏基金后,他就是公募新一哥。

然后在2015年到2017年,他的另一个称号叫作踩雷王,连续多个重仓股票退市,基金净值巨额下跌,一年30%、40%的那种跌,跌到基民哭娘喊爹。

最后亏到离任。

说到亏到离任,还得再说一个人。

现在某机构的张老师和萧老师被称为“双子星”,但在他俩刚出道的时候,这个机构的一哥是宋老师,当初也是冠军基金经理,后来发新基金,都是50%、50%地亏,亏到离任。

我说这么多,是为了告诉大家,明星基金经理不是不能追,而是不要迷信,因为有太多昨日凤凰今日野鸡的案例。

金融行业里的“过去表现不代表未来”这句话,不是废话,而是血的教训。

当然,蔡老师算是个例外,毕竟他已经活成段子了,我甚至怀疑买他代理的基金的人都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快乐。

毕竟他的各种骚操作是可以载入基金史册的。

他确实是最锐利的矛,但他没说捅谁,也没说捅哪儿。

第四,你要知道基金公司的利益在哪里,警惕一些莫名其妙的宣传,不要迷信大V。

很多人以为基金公司赚钱是靠着帮大家赚钱而实现的。

其实并不是,基金公司靠管理费赚钱,规模越大,管理费收得越多。

别管你最终赚不赚,你买进来的时候,基金公司都赚了。

所以可以简单理解为,基金公司靠管理规模赚钱。

如何实现管理规模呢?

正常的思路是:我帮已有的客户赚钱,有口皆碑,一传十十传百,大家就都愿意买我代理的基金。过去大部分基金就是这样的。

现在最流行的思路是,营销出一堆明星基金经理,靠着他们的号召力,来发新基金,然后让大家往里冲。

坦率地说,蔡老师就是洞悉了这一操作,所以直接All in半导体,赌赢了他吃肉,赌输了大家赔裤子,一天输一天赢,大家就会把他记住。

从现在来看,他已经赢了,他已经是超级网红了。

但是一将功成万骨枯,朋友们,你们记住这一点,不要做那个骨头。

好了,我们知道要么靠炒作基金经理,要么切实帮广大用户赚钱。

但是拉数据来看,多年一直牛的基金经理就那么十来个,明星基金就那么些。

市场上数千的基金经理,他们也得吃饭呀,那怎么拉客呢?

这时候,大V们的饭就来了。

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我就一直接到大量的需求,大概就是某某基金公司要发新产品了,产品没啥明星加持,卖点也就那样,但是希望让大家多多来买。

如果直接做广告肯定是要挨骂的,弄不好还得倒霉,但是我可以出个原创内容,说自己买了某某产品,再晒晒持仓,就可以给我钱了。当然,这个钱不是按照CPS(按销售付费)来算,而是就按标准品宣算,只要能打出产品名气就好。

我都不需要去直接推荐,只要提到自己买了×××就可以了,就可以赚广告费了。

而且安全,因为你实在没有证据说我给×××基金打广告了。写个文章、发个视频做自己的持仓分享,里面提到自己持仓了ABCDEFG,这又不犯法对吧?而且你怎么知道我收钱了呢?

B站或者公众号发个分享的内容,里面带一带,然后用银行账号来收款,讲究点用家人、朋友的银行账号收,神仙来了也没实锤。

而且再考虑到明星基金经理也是从籍籍无名开始的,甚至你买了这种推荐的新基金都不一定亏呀,对不对?

说句不要脸的,以我的影响力,只要我愿意,这个钱我可以“恰”到炸,还一点都不伤口碑,比我现在整什么“资本马桶搋”弄不好还挨骂要好多了。

我不赚这个钱,不是说我是道德楷模,一方面是我也挺有钱了,另一方面是我的价值观导向就是我想赚点能看出来大家会嫌弃但是不会让大家有金钱损失的可能性的钱。

我宁可大家说我恰饭太多,我大大方方接品牌宣传心里不愧,但如果赚了这种钱,我会觉得心里愧。

我希望我们的关系能更纯粹一点,大家看我视频就是给我面子、给我流量,要是愿意给我三连我就特别感激,这就够了,钱我会自己找甲方骗,哦不,是会更好地通过服务甲方来赚。

那么问题来了,基金公司能找到我,就肯定能找到更多人,对吧?

我不做仅代表我自己,不代表别人。

《华尔街之狼》里提到过这种经典套路,先给客户推荐蓝筹获得信任,当你有了信任之后,再卖粉单来赚钱。

所以,大家在跟风买的时候,也还是希望可以鸡贼一点、警惕一点。

第五,不要把基金当股票炒,做好长期被虐的心理准备和生理准备。

大家既然是选择了基金,那就长期持有或者定投,尽可能少追涨杀跌胡乱操作。

为啥?

买基金不就是图个省心吗?定投不就是为了可以控制风险吗?

如果我要花里胡哨,我买基金干吗?

而且基金的管理费率你自己查查,这要比股票高太多了呀。

这不是白给人送钱吗?

你要是实在管不住自己的手,那就干脆别买基金,反正基金的持仓和组合都是透明的,你就按照你喜欢的基金的持仓内容,直接自己去买那些股票好了,省了多少手续费,对不对?

除了不要瞎操作之外,还要做好长期持有的心理准备。

一只基金如果你没有做好准备连续三年不论涨跌都定投,那你就算了吧。

不然你天天看着数字上蹿下跳,自己心情也上蹿下跳,日子都过不好,你买它干吗?

买基金是为了赚钱,赚钱是为了生活更好,你天天看着数字上蹿下跳的,这多尴尬?

而且说真的,绝大部分时候,基金就是涨涨跌跌,然后几个月一看净值还那样,你天天上蹿下跳一点意义都没有。

当然,如果你只是买了万把块随便玩玩儿,就当是娱乐的那种,那随便你,毕竟很多基金的评论区非常有趣,这几天有些基金的评论区都开始搞相亲了。

好了,该说的都说得差不多了,最后给几个建议,都是非常简单的东西,买个基金也没那么复杂,大家随便听一听就行。

一、不要用自己过日子的钱买,而是用丢了也不影响生活的钱买。

打工族自己每个月的收入一部分当作强制储蓄买点基金定投是可以的,但千万一定要用不影响自己生活的钱。

说难听点,牛市里人人都是股神,现在很多吵吵的人,都还没经历过大跌的那种绝望,动不动一年给你跌个40%,就都开始找天台了。

所以一定要先保证自己的生活。

二、千万不要所有钱都买基金,更不要借钱买基金。

投资要分散,还要随时留点无风险的钱备用,这是基础常识了。

至于借钱买基金,这就真是赌博了,我并不想多说啥,反正也不是我的钱,我也不赚大家的钱,我只劝有缘人。

三、基金尽可能不要天天看,不然上蹿下跳你基本上很难拿得住,要么追涨杀跌,要么频繁操作,要么疯狂补仓。

只要你天天盯着,你一定控制不住的,买基金这东西真的会上瘾。

四、选基金的话,不用那么麻烦,网上各种科普、各种数据版本,基本上国内顶尖的常青树基金经理就那些,代表基金产品也就那些,你看着他们投资的领域,买自己感兴趣的就可以了。

如果实在看不懂,你就看这些人的脸,你觉得谁的脸你看得爽,你就买谁的。

我身边一个追了张老师六年、谢老师四年的人,当初说觉得张老师长得像王兴,谢老师长得像黄峥,然后就买了。

是不是非常搞笑又莫名其妙,其实选基金就是这么玄学,只要大方向上看时间、收益、回撤、基金经理的稳定性,筛选出那一堆,然后选就好了。

关键还是,别手贱、别老看,以及用安全的钱,不然你一定忍不住。

用不着急的钱,做长期的、不着急的投资。

真的没啥其他的秘诀了,把时间拉长,最笨的方法,可能才是最好的捷径。

还是那句话,说不说在我,听不听在你。

人只要能对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就好了。

财富自由的诅咒

前段时间,胡润研究院发了一份关于财富自由门槛的报告,一线城市实现入门级财富自由的标准是一千九百万元,包括房产。

看起来数字很大,但这个数字和其前几年发布的那个几亿元的门槛来比,算是消费降级了。

我简单看了一下这份报告,觉得其实评判标准非常粗糙,并且里面有很多模糊的地方。

比如理财收入的钱,算不算家庭收入的范围,以及理财是有波动的,亏损如何定义呢?说不定坐吃山空,还没等吃空,先理财返贫了。

很多有钱人最大的美德就是不乱花钱。

当然这种报告其实广告性质大于实质性质,毕竟财富自由本身也是一个虚幻的概念。

按照一般定义,财富自由是指家庭资产产生的被动收入超过或者达到总开支。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如果不需要付出劳动,靠投资或者收租之类的躺着也能赚到的钱,就足以满足自身需求,那他就实现了财富自由。

胡润按所谓的一线城市、二线城市来划分财富自由需要多少钱,这个划分挺没有说服力的。

每个人的消费水平和对物质的需求是不一样的。

有的人在小县城一样花销巨大,就算县城没有高消费场所,人家就是喜欢在微信群里发十万块红包听别人说“谢谢老板”行不行?

不要觉得这样的人不存在,我在现实中几乎没有什么开销,在什么城市生活对我的消费水平影响不大,但我一年下来光公众号+B站给大家抽奖抽了多少钱,大家可以自己算算。

还有的人,即使在一线城市,也花不了几个钱。

完全可以出行坐地铁,或者干脆不出门,在家里天天打游戏,游戏也只玩免费的——只要我没有任何世俗的欲望,世俗的镰刀就割不到我。

我有个朋友疫情期间被困在北京,他每天在家里一个人待着,自己做饭,食材都靠网购,每个月的开支只有两千六,而且吃得很好,余额宝利息都能覆盖掉了。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那段时间里他也实现了财富自由,而且还是北京的财富自由。

他过得很快乐,并没有觉得难受。

这份报告真正有意思的地方其实不在于具体数字,而在于它把财富自由分成了四个阶段,一层比一层卷。

大家都是自由的,但是后者总比前者更自由。

胡润董事长说他们之所以这么分,是因为家庭财富每到达一个阶段,就会有新的需求产生。

有了市中心120平方米的房子,又会想要郊区第二套房。

有了郊区第二套房,又会想要更好的地段和更大的房子。

有了最好的房产,又会想要更大规模的企业和社会影响力。

很多人谈到财富自由这个话题就特别焦虑,觉得自己在大厂卷到天昏地暗,财富自由的希望依然渺茫。

但如果只考虑生活所需,实现财富自由其实根本不难。

很多一线城市的社畜甚至可以立地实现财富自由,实在不行就去鹤岗买房嘛。

以这个时代的生产力水准,一个人已经很难被冻死饿死了。

不会被饿死,就意味着基本的生存是有保障的。

在基本的生存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在法律的界限内,你的欲望有多低,你就有多自由。

反过来说,如果管不住自己的欲望,就算赚再多钱,也不可能维持长期稳定的财富自由。

大家思考一下,真的是无法自由,还是无法实现自己想要的水平的自由?

如果向下,其实很容易自由的,但大家都不选而已。

财富自由的本质,是一种平衡的艺术。

当你达到了欲望和能力的平衡,不管你有没有一千九百万元,你都短暂实现了财富自由。

但是当你达到了这个阶段的平衡,你就会接触到下个阶段的人的生活。

他们的房子比你更大,地位比你更高,比你更有影响力。

他们可以,凭什么我不行?

所以要继续卷下去,直到和他们比肩。

所谓的从入门到中级,从中级到高级,并不是一个从自由到更自由的过程。

而是一个不断失去和找回平衡的过程。

这个过程会一直持续下去,没有尽头。

那么,当钱赚得足够多的时候,是不是就能得到真正的财富自由了呢?

不会的。金钱能给你一定程度上的自由,但也会带来诅咒。

我们为什么喜欢看鉴宝节目?因为里面动辄几十万、几百万的东西,价格本身就是一种刺激。

但是对真正的有钱人来说,当这些东西可以随便拿在手上把玩的时候,它们还刺激吗?

前阵子创造人类史上单日最大亏损的Bill Hwang,这个人旗下的基金从2亿美元资金起步,在8年里把资产扩张到了150亿美元。

如果只是为了花钱,那他早就可以跑路了,反正赚到的钱已经够他花几十辈子了。

但是这哥们对花钱是真没什么兴趣,他发财了以后依然住在新泽西州的一个破房子里,每天上班都要自己开车三四十分钟。

后来觉得太浪费时间,干脆在纽约租了个房子,加班的时候睡在里面。

他唯一的兴趣,就是把这个数字游戏玩下去,而且杠杆越加越高,最后就爆仓了。

有人说:Bill Hwang已经那么有钱了,为什么还不收手,早收手不就没今天这事了?

但是他为什么要收手?

掌握巨量的资金,操纵整个市场,这就是他能找到的最刺激最爽的游戏。

有钱人看钱只是一串数字,这个话说得没错,但是还有下半句。

看着这串数字增长,也是会上瘾的。

前段时间刚好有个研究,研究结果说财富增长带来的快感是没有上限的。

换句话说,这种快感的增长不会随着财富累积到一定程度而减弱,它会越来越强烈,越来越庞大。

到了财富增长的后期,世俗的其他刺激带来的快感,在这种刺激面前都会变得极其微弱。

我们会觉得,有钱人都这么有钱了,还拼命赚钱干什么。

但是他们的逻辑是:我都这么有钱了,其他所有的享受都毫无挑战性了,除了让钱翻倍,我还能找到什么更有趣的事情吗?

说白了,人只要活着,就需要找刺激。

但是在有钱了以后,刺激会来得越来越容易,越来越频繁。

于是刺激的阈值也会越来越高。

有钱人的确不在乎钱,但他们在乎刺激。

而钱的游戏,就是最刺激的。

到最后物质的、肉体的刺激已经没有用了,只有数字的、抽象的、精神的刺激,才能给他们带来快感。

因为人会本能地追求刺激,所以永远没有真正的财富自由。

你是财富的主人,但财富也是你的主人。

这就是所谓“财富自由”的最终答案:财富永无自由。

如果只是吃吃喝喝,我也财富自由了,没写公众号之前我就自由了。

但我为啥还要写公众号接广告?为啥还要做B站接广告?为啥还在平台上做了两个号接广告?

我其实比上班的时候更累了,但我停不下来。

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刺激。

当你有了足够多的财富后,财富就会像廷达罗斯的猎犬一样追逐着你,让你没有停下来的喘息之机。

你就像被铁线虫寄生的螳螂一样,被资本控制着,成为一个生存的全部意义就是让资本增长的载体。

你甚至不觉得自己是被逼的,你会觉得自己就是想这样。

有人被贫穷诅咒着,也有人被财富诅咒着。

那些所谓的财富自由了的人,或许他们从未真正自由过。

他们只是活着的时候没把钱花完而已。

他们从来没有拥有钱,只是这些钱的这一代保管者而已。

死生无常,而资本恒常。

如是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