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聪明人都能避开的思维陷阱(1)

“世上本没有送命题,懂了就是送分题。”

奶茶店加盟中的猫腻

今天我们谈谈奶茶加盟这个行业,一个看起来很美,但是让无数人赔得大裤衩都随风飘扬的行业。

鉴于整个加盟行业的玩法都比较放飞自我,且存在大量“割韭菜”的行为,所以我打算好好戳一戳他们。

希望各位看完文章后能够好好对号入座,给自己的人生留一个机会,保护好自己的钱包,警惕各路加盟大师的洗脑。最好还能扩散给身边的人,给他们一份爱,他们会还你一首《难忘今宵》的。

哦,对了,如果你是加盟行业的销售,我劝你善良,劝你从良。

很多普通人在思考加盟时,会想自己到底参加哪个品牌的加盟才能赚钱,我觉得他们对于这个世界的残酷真的是一无所知,善良和道德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力。

加盟前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要思考自己加盟的牌子是不是合法的,是不是有特许加盟备案的,能否有官方核验,会不会装完×就跑。

一个外行不知道的事情是,国内起码有七位数的各种加盟品牌,但是有特许备案的只有四位数,90%以上的各种加盟品牌是没有备案的裸奔状态。

不能说没有备案的就一定是骗子,只能说能拿到备案的加盟品牌,起码都是经过官方机构审查过的品牌,有最基础的实力保证,跑路的时候还能温柔一些,所以一定要核验。

当然,这一步你都懒得做或者不知道的话,你还是别去送人头了。

除非你搞加盟就是怀着做公益的心态,想为“韭菜”事业提供肥料,那我敬你是壮士,建议加大力度。

关于特许经营信息,直接在政府机关网站就可以查到。

网址给大家了:http://txjy.syggs.mofcom.gov.cn/,注意gov的政府标识。

大家可以在网站上的“特许品牌”处输入品牌名称,看下具体信息。

这个网站可以有效帮你识别加盟品牌中吃软饭的“渣男”。

更重要的是,可以帮你识别山寨,因为每个品牌都给出了对应的公司主体。

大家都知道,在使用某些搜索引擎的时候,排名靠前的往往是那些花钱做投放的山寨。加盟了山寨,会让你的生意道路从一开始就走上一条弯路。

很典型的鹿角巷,一共才百来家店,但是假店有数千家,你能喝到的绝大多数鹿角巷都不是鹿角巷。山寨的能力是恐怖的。

在加盟一家品牌之前,先要看清楚这家品牌有没有备案,这是最最基础的一步。

这一步不解决,干什么都是白给。

当然,商业奇才即使加盟山寨品牌也能打出一片天,重要的是商业奇才不把加盟费拿去大吃大喝、充B站大会员。

当你通过各种方法找到了有备案的正规品牌的正规公司后,是不是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很遗憾,并不是,你只是会“死”得明白点而已。

奶茶加盟这条路,五年前还有点价值,到了2019年,这条路上挤满了想要退款的前辈以及各路饭都吃不饱的梦想演说家。

为什么?因为很多人根本就不适合做生意。

做生意需要的是独立做出一切决定,并且为之承担风险。坦率地说,大多数连吃个午饭都得纠结半小时的人,只适合老老实实上班。

虽然做生意看起来高收益,但是高收益对应的从来都是高风险,能承担高风险的人永远是极少数,绝大多数都是自以为能承担,结果出事之后哭爹喊娘嘤嘤嘤。

对于现金流的概念为零,根本没有现金管理和杠杆的基础知识。

自身现金储备和抗风险能力为零,对于成本毫无概念,就那么十几万几十万钢镚,还想着吃一辈子,几个月不赚钱就得倒闭。

管理能力为零,从来没有管过三个人以上,根本不知道管人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

做事能力不足,过去只有打工经验,根本不知道一个企业的运行流程有多么烦琐,对于税务和各项检查毫无处理经验。

与人打交道能力不足,根本不懂如何和供应商进行谈判,无法拿到最有优势的价格。

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做生意到底干什么,以为投点钱开家店就能收钱,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多得不要不要的。

有时候我都得感叹,很多人真的是活在梦里,需要被社会狠狠教育一遍。

如果看到这里,你觉得苍天一定不负有心人,自己可以,那么我来问你几个具体的问题。

这些问题适用于大多数投资的坑,建议你认真思考一下,对你的人生有好处。

这些问题可能会把你戳痛,但是痛总比你想不清楚进去送人头要好。这些问题是无数前辈用血泪攒下的。

这顿毒打,是我的温柔。

问题1:你对于你要加盟的行业了解多少?有没有在该行业打过工?

这个问题的核心是考验你的信息掌握能力,如果你的信息和对手的信息是不对称的,那么唯一的结果就是你被“割韭菜”。

加盟也是如此,一个行业你不懂,但是人家懂,人家就能割你“韭菜”。信息差产生利差,这个世界就是这么赤裸裸。

假如你加盟奶茶店,你懂不懂奶茶的SOP?

你知道客流潮汐是什么概念吗?

如何管理你的员工不让他们偷钱?

员工串通给你报阴阳账怎么办?

怎么和房东搞好关系,不让他坐地起价?

开外卖的时候如何保证不被外卖平台坑费用?

被外卖平台逼着赔本参加活动怎么办?

原材料的保质期和品牌要怎么管理?

同行恶意举报你的卫生问题怎么办?

你知道原材料的真实成本以及营销成本和售价的投入产出比吗?

以上问题,对于外行基本是无解的,如果你没有真的去这些行业打过工,你甚至都提不出这些问题,更别说去解决了。

别相信那些搞加盟销售的说什么要认真考察品牌实力、行业优势、技术水平云云,那都是正确的废话。你一个外行,你懂什么好坏?你要是懂了,你还是外行吗?

你到底看了多少家加盟?你和多少真正的店主聊过?你见识过多少一头热血赔光首付的倒霉蛋?你看过加盟品牌的核心用户数据吗?

你一个外行哪里来的本事分辨好坏呀?最后还不是得听着人家销售一通胡吹给你造梦?还不是只能看他们包装过的请人排队的样板店?

当然你可以“干就完了,奥利给”,但是老八最后的下场,你们也看到了,㞎㞎吃了,钱也没赚到。

问题2:你在开店当地有资源吗?

这个问题本质上是问你的奶茶店选址成本是否可控。

开店最重要的三要素是地段,地段,还是地段。店铺位置决定90%的生意,你就是做外卖,也得是白领辐射区,犄角旮旯里倒闭的奶茶店数都数不清。

那么问题来了:你家在闹市区有自有门面房吗?哪怕是低成本的优势地段店铺也可以,注意,是低成本,你有吗?

如果啥都没有的话,你说说你凭什么开店?不交电费用爱发电吗?

你要是还得靠求爷爷告奶奶、掏光裤子里的铜板来求一个不怎么样的地理位置,那你别来搞加盟了,因为你一定会发现最后赚的钱还不够付房租的,简直是赔钱给房东献爱心。

为什么很多加盟店活不过三个月就要转让?因为房租一般是押一付三,第一个周期结束后,他们就醒悟过来搞这东西要完犊子,还是打工划算。

当然,如果你非得自己体会一下的话,我其实也觉得年轻人被社会毒打有利于身心健康。

傻人有傻福,但傻子没有。

问题3:你真的知道这些加盟是赚钱还是不赚钱吗?

这个问题考验的是你的调查能力和处理问题的思考能力。

如何考察加盟是赚钱还是不赚钱?别听那些销售顾问跟你讲,从他们嘴里就说不出不赚钱这种话。你要知道,你的利益和他们是不一致的,他们的吃喝拉撒都要从你的加盟费里弄出来呢。

一般加盟方都是给你看一下样板店、标杆店,这些店其实根本没有任何参考价值。

很简单的道理,专门用来展示的店能差到哪里去?包装一下成本能高到哪里去?要靠它骗钱呀。

你要看的,不是他们带你去的那些店,而是他们不带你去的店,而且要多看几家不同的店,要多和店主聊天,听他诉苦。

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你才能了解到真实情况。

就拿奶茶来说,现在各种奶茶疯狂开店,我楼下一条商业街二十多家奶茶店,大部分生意都不怎么样,平均都活不过两个月,认真一点的话,这些信息根本不难获取。

更专业一点的,你选定几家店,天天盯着饭点和周末的客流潮汐,然后简单估算GMV(Gross Merchandise Volume,商品交易总额)。

我以前做尽职调查的时候,可以看店看半个月,然后随机进一家店直接抽出当天的小票来核对。

如果你不愿意做这些事情,也不懂,那你还是好好打工吧。有那个钱,给我不好吗?我还能情真意切地给你买橘子吃。

问题4:你到底有多少钱可以烧光不心疼?

这个问题本质上是问你的抗风险能力和资金流掌控能力。

我相信每个人做生意都不是为了赔钱的,但做生意这件事情其实就是赔和赚,而绝大多数人是赔钱的,不然怎么穷人这么多?

别总想着孤注一掷、破釜沉舟,人类历史上成功的也就那么几个,绝大多数都是死得悄无声息,没人知道,这叫幸存者偏差。

当乞丐还有当成皇帝的呢,你怎么不当乞丐去?

加盟投入可不是一笔钱投进去就可以坐收其成了,你还要持续不断地投入运营资金、货款,乃至顾客赊账和意料外支出,这些东西品牌往往不会告诉你,怕把你直接吓跑。

很多品牌都说是××元直接开店,都是管杀不管埋的主。

加盟是吃资金流的生意,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储备,是架不住烧的。开过店的人都知道,每天一睁眼,欠房东多少钱,欠员工工资多少钱,欠水电原材料多少钱。真以为店能生金蛋吗?

当你发现手里的钢镚经不住烧的时候,就真的晚了。

如果你不是家里有矿,烧个几十万不心疼就当体验生活的大少爷、姑奶奶,那么别想不开来搞加盟,成功率确实有,但是低到你赌不起。

这些年我见识到的因为加盟搞得资产归零的太多太多了,很多人甚至搞到妻离子散。

问题5:你真的相信这个世界上有人会把赚钱的东西原原本本地送给你吗?

人性是自私的,如果一个东西真的赚钱,对方为什么要分享给你?

你从生物学的角度来思考,对方又不是你失散多年的亲爹,怎么会把赚钱秘籍苦口婆心地传给你?

每家加盟企业都在吹嘘零门槛、零经验限制,只需要投入××万,甚至有的品牌直接声称零加盟费,你自己装修和进货就行,有专业人士教你,专业人员帮你选地址,专业培训帮你快速入行。总之就是什么都给你包好了,你躺下赚钱就可以了。

这很荒谬啊,朋友。

既然加盟品牌可以做到让你一个外行轻松赚钱,那么要你干吗?一个百分百赚钱的生意,人家会开加盟?一个赚钱的大品牌缺你一个外行那堆发抖的钢镚吗?

除了以上几个灵魂拷问外,我再来讲讲当前加盟行业存在的大坑。

朋友们坐稳,好好看这个世界残酷的真相。

第一坑:加盟费。

每个加盟品牌都是要加盟费的,有的不叫加盟费,可能叫保证金,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多数时候都要不回来。

你别以为品牌说什么达成什么条件退给你,什么为了方便管理有所约束之类的鬼话。相信我,一个九成以上玩家连备案都没有的行业,人家坑人才是最专业的。

少数情况下,他们的律师会拿出那些你都看不懂的合同来告诉你:小朋友,你别想得美了。

多数情况下,他们直接消失或者闭门不见,并建议你直接起诉,起诉的人太多,你可能得先排队拿号。

不插队,是一种美德。

第二坑:店铺选址。

绝大多数品牌都号称可以帮助加盟商精准选店。真的,这东西其实就是个伪命题,他这么牛会选店,选店就能解决经营问题,干吗要你加盟来承担风险?

很多品牌其实根本不懂选店铺位置,只会选人流量大的地方,而且对店的面积有要求。

如果你不同意,想想你的保证金和加盟费。而且,你自己选店铺位置,品牌可以甩锅说你自己选店不好,生意不好和他们没关系。

如果你同意,这背后代表的就是成本,原本跟你许诺的成本,一旦加上他们选的地理位置,百分百超标。

大多数加盟品牌都不会告诉你,好位置等于预算超标,等于他们许诺的小投入根本实现不了。

房租一付,破产近在咫尺。

第三坑:店铺装修吸血。

当你咬着牙选了店之后,你得装修,很多品牌会要求你使用他们的装修队以及装修材料,说是为了保证风格统一,给顾客最好的感受。

可拉倒吧,都是嘴上说得好听,其实就是想在装修上坑你一笔。如果你拿着他们的设计图和标准,自己找队伍装修,起码省一半的钱。

但是吧,想想你的保证金哦,朋友,你咬咬牙可能就忍了。

恭喜你,装修一掏,不管你会不会完蛋,品牌方已经大赚特赚。

第四坑:在原材料上朝你胸口开一枪。

基本上所有的加盟,都要求你使用他们的原材料。

奶茶餐饮要用他们的配方配料,串货还要被罚。

那么问题来了,他们提供给你的原材料,其实都是加过价的,只要你买了,你就又被割了。

如果你会使用一个叫某宝的App,你查查类似的原材料及其进货价,你就能发现,自己买贵了很多很多,差价不说一倍吧,多数情况下50%至少是有的。

这就代表了成本,你的成本就比某宝价高50%,你说你还做什么生意?你怎么和人家竞争?更有趣的是,那些被品牌方吹嘘的秘方,某宝上全都有的卖,几十块买全套,还带视频,手把手教你,记得好评哦,亲。

如果你进了品牌方的原材料想退?门儿都没有。

如果你想反抗,想想你的保证金,想想你的房租,想想你的装修。

你长得这么美,就不要想得这么美了。

第五坑:压货是你创业路上自杀的上吊绳。

原材料卖得贵就算了,很多品牌还要求进货量,一次要进货N多,基本就是把加盟商当作接盘侠来出货。

你别想反抗,这些东西都是写到合同里的,想想你的保证金,想想你的房租,想想你的装修。哎哟,我都说不下去了,你钱在人家手里,你钱都投了,你还想怎样呢?

老老实实,任人鱼肉。

你想着偷偷用便宜的替代品,偷偷用一模一样的非加盟商渠道的原材料?别想了,很多品牌有各种巡查员和神秘访客制度,说穿了就是要检查是不是偷偷乱用了其他渠道的原材料。

这些加盟巡查员懂什么指导经营?他们真懂早就自己做了。

他们的KPI就是找到你不合规的地方,然后罚款,而原材料是重点排查对象。

这些罚款就像钝刀子割肉,让你既不舒服,又不会一刀切死你。

“割韭菜”已经全面进入精细化作业了。

第六坑:失控的同品牌加盟以及激烈的同业竞争。

按照道理来说,每家店都有自己的特定辐射范围,类似于地盘的概念,一旦同一块地盘出现了两家及以上的店铺,那么就会出现激烈的同业竞争。

所以开店的基础常识是,不要挤在同一块地方,不然大家都不好过。

但是很遗憾,加盟品牌大多数都不会在意这东西。读到这里,你应该发现他们有多少种方法在你身上赚钱。有傻瓜赶着来送钱,他们开心还来不及呢,多多益善,多多益善,崩盘之后大不了再搞个新品牌继续干,还美其名曰屡败屡战。

所以不要指望品牌,也不要对于过几天你隔壁出现了同一个品牌感到惊讶,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

甚至对面的同一个品牌,可能和你一样都是山寨的,属于不同的加盟公司。

另外,很多人做生意都有瞎扎堆的坏习惯,看什么火就干什么。

开店也是,动不动就一堆人开一样类型的店,同行是冤家,大家乱打价格战,最后谁都干不下去,一起完蛋。

第七坑:让你扛不住的各类活动以及互联网营销。

你知道吗,很多品牌其实动不动就要搞什么全国活动,什么节假日大促销,需要加盟商自费(当然钱直接给他们更好)制作物料,然后自己掏钱补贴活动,请别人来开单。

这时候你看到的排长队,根本没有任何意义,赔钱卖谁不会呀?这种活动搞来的全是价格敏感性用户,他们不是来买的,他们是来占便宜的,谁便宜就去谁那里。

而且,这里面还会有各种“羊毛党”出现。从品牌方到加盟商,让他们学习或者理解如何防范“羊毛党”,确实是超纲了。

最后一看,订单多多,赔得更多。

至于各种外卖平台的活动以及抽佣,更别提了,提起来都是眼泪。

第八坑:金融产品榨干你最后一滴血。

怀着财富自由梦想的人很多,但是能一次性掏出很多钱浪费在加盟上的人不多,不过你不用担心,金融贷款现在这么发达,只要你有心,有一万种方法让你成为最绿的“韭菜”。

很多加盟品牌和贷款公司合作,推出了一键借款服务,简单快捷,利息优惠,催收温馨,让你的破产之路又顺又快又刺激。

如果说搞加盟是蠢,那么借钱搞加盟,我只能说是有想象力。

只要你肯背债,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你被“割韭菜”。

第九坑:传销一样的散播手段,韭菜渣也能拿来炒鸡蛋。

当你开店满一个月的时候,你就会完全意识到一个问题。

你被坑了。

这时候你想退加盟费,退各种费用,都晚了,别说没门了,窗户都给你用合金封死。

相信我,脑子一热加盟奶茶店的人,根本玩不过人家专业的法务,人家的坑人经验可比你要厉害多了。

我们做加盟的既然说要给你培训,那就要培训到底,这一课就算社会教育,让你深刻认识一下这个社会上有坏人。

也有的品牌特别鸡贼,说退钱可以,但是你要拉来至少N个人来加盟,才能把你的钱退给你,然后你就变成了他们的推销员,为了自己解套,疯狂坑人,疯狂给人讲这个项目多么有前景。

还有的品牌直接搞了一个加盟下线机制,拉人加盟入伙,直接可以获得佣金,下线再拉下线,还有佣金。

和传销一样一样的。

有时候我觉得加盟搞得这么群魔乱舞,简直不可思议。

你想开店,开店就开店,干吗想不开要加盟?

你一切自己来,或者干脆去某宝买,从原料到配方到SOP,应有尽有,起码能节省80%的成本。这些省出来的钱不管是用在房租上还是用作运营费用,哪怕留作跑路经费,都很好,干吗送出去肥了那些销售呢?

而且,现在开店房租这么高,做不好,三个月倒闭;做得好,辛辛苦苦一年,算下来全都是给房东打工。

而且开店实在是太累太累了,赚的就是辛苦钱,哪里有上班轻松。

加盟有时候和微商一比,感觉还不如微商彬彬有礼。

真的,微商都不让你囤货,只让你发朋友圈,结果搞得大家都在骂。加盟不仅让你投入很多钱,还让你囤货压款,还各种欺负加盟商,怎么就一堆人天天凑上去打听?

看到这里,或许你会恍然大悟,加盟不靠谱,但是我可以自己搞个品牌拉人来加盟呀,我自己做项目,坑别人钱多好呀。

朋友,建议再复习一遍这篇文章,你以为那七位数的加盟品牌是怎么来的?全国起码有一百万人和你有一样的想法,而在这条道路上挂掉的前辈也多不胜数。

你倒不如看看隔壁的知识付费,一个个来路可疑的大师教你上天入地,非常刺激。

或许有人说:你怎么一杆子把人都打死了呀?照你说的,加盟都是骗子吗?

恰恰相反,我不认为加盟是骗子,但我认为加盟本质上是一个门槛非常高的生意,一个没有资源、没有资金、没有行业专业知识的人,懵懵懂懂用自己那点老婆本、首付去撞门槛,最后赔得一塌糊涂,非常愚蠢。

对个人,对行业,其实都不好。

最坏的就是那些打着零门槛、连备案都没有的各种野生加盟品牌,他们专盯着那些穷人手里的最后一堆钢镚使劲。

还有很多人问:我确实钱不多,也啥都不懂,但是那些加盟的人都说怎么怎么好,我该不该相信呀?

朋友,一边是劝你别乱花钱,实在要开店还是自己来省钱,甚至都告诉你某宝啥都有,不要加盟掏冤枉钱的;另一边是恨不得让你今天就签合同掏钱,从你的加盟费里吃提成的。

你说谁在你身上捞好处?你说你该信谁?

如果你这都想不清楚,我觉得你该信梦。

梦里什么都有。

嗷嗷待宰的大学生,以及他们的六个钱包

1

2019年10月,教育部官网发布了《不良“校园贷”案件线索征集》公告。《人民日报》也多次发文强调了校园贷的风险,以及校园消费金融市场需要被监管。

校园贷,又有了死灰复燃的迹象。

得承认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学生们确实是一代比一代有钱的,因为他们的父母有过足够的积累,而对孩子好,对大多数父母而言,是天经地义的本能。

更得承认的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学生们接收到的信息、面对的诱惑,也是越来越多的。

过去我们最多是看看身边最有钱的同学怎么生活,社交媒体和各类种草平台发展起来后,学生们看到的是这个领域最光鲜的人在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玩什么。

这种刺激是几何级的。

而攀比和虚荣,是刻在人类基因里的本能。

学生们逐渐开始有钱,种草和社交媒体炫耀开始流行,攀比和虚荣又是人类本能,三者相加,于是消费主义开始席卷校园,而校园贷则为消费主义插上了翅膀。

有需求,就有市场。

有市场,就有利润。

有利润,就有镰刀。

所以校园贷又卷土重来,“韭菜们”嗷嗷待割。

2

校园贷卷土重来其实并不是一件让人意外的事情,因为从收益率上看,抛开善恶不谈,大学生群体确实是最最优质和肥美的羔羊。

作为一名专业风控,我打算好好谈谈校园贷的业务逻辑以及利益构成,说说为什么这是一个好生意。当然,好生意不代表是好事儿,更不代表是对的。好生意就是好做好赚的生意,仅此而已。

饱受消费主义洗脑的当代大学生群体本身就是天然契合校园贷场景的一批人,只要消费主义不息,校园贷就永生不死。

我们先来看看,大学生借贷群体的核心用户画像是什么。人傻、钱多、虚荣、胆小,这四个特质就注定了他们是最好的“韭菜”,不割他们简直对不起手里的镰刀。

什么是人傻?人傻就是大多数学生本身是没见过真正的社会,他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是被人为局限在了象牙塔和网络世界里。

这代表着,他们很多时候对于事物的认知是很容易被人带偏的。同时由于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很难有坚定的意志。

意志不够坚定,对于事物的认知也不恒定,对社会的险恶也理解不够,这代表什么?

代表着他们很难算清楚校园贷的真实利率。

代表着他们很难一眼看破各种校园贷中存在的坑。

代表着他们对于自己的还贷能力评估以及所谓的“兼职赚钱”的认知是不清晰的。

代表着他们很容易头脑发热一时冲动就上钩。

各路网络黑产公认的是,大学生是最好骗的。这反映在贷款产品上,就是用户心智不成熟,适合诱导。

什么是钱多?

不是说现在大学生的生活费比过去大学生的涨了就是有钱了,实际上学生的生活费那几个钢镚完全是不够还校园贷的。更不是说什么无聊的兼职工作,绝大多数学生去做兼职是没法长期坚持的。

那为什么还是说钱多?

这里说的不是学生的钱,而是学生背后的“钱包们”。当一个学生还不上钱的时候,最后买单的往往是他们的家庭。

学生贷的金额对于学生本人而言确实是无力支付的,但是对于拥有六个钱包(父母、外公外婆、祖父祖母)的家庭而言,大概率还是能承受的。

所有学生贷业务设计的终极逻辑,都是让学生背后的家庭来承担。不然如果按照贷款还款能力测算的底线,给学生放贷本身就是一件不合业务逻辑的事情,除非羊毛出在猪身上。

而讽刺的是,很多学生大大咧咧借钱的背后,也是觉得自己家里最后不会不管自己的,这充分印证了特质一——人傻。这种特质反映在贷款产品上,就是用户还款能力强,虽然不是用户本人还。

什么是虚荣?

其实就是攀比的欲望。“攀比”本身是个中性词,毕竟努力奋斗,努力学习,也是源自人性中期望攀比的欲望来驱动的,攀比不是一件坏事儿。

但对于大多数心智不成熟的学生而言,攀比谁分数考得高,证书拿得多,实在是不够酷的,他们每时每刻都能接收到的最潮流的穿搭,最帅气美丽的博主,最煽动的消费主义信息。这让他们的攀比成了单纯的物质上的买买买。

同寝室的朋友新换了一双AJ、一台电竞电脑,同寝室的姐妹换了漂亮的小裙子、包包和口红,大家都看在眼里。

年轻人是有着过上美好生活的强烈冲动欲望的,但是现实往往又不能满足他们的一切诉求。想吃好的,想穿好的,想玩好的,想用好的,想攀比,想旅行,想博得关注,想不比土豪差,啥都想,就是缺钱。

这时候,一笔简单的分期贷款,或是一笔小钱,就能让自己想要的立刻就得到。这个诱惑是很难抗拒的,而一旦破戒,后面的债务雪球就是理所当然的了。这反映在产品逻辑上,就是用户黏性高,续贷率高,贷款意愿高。

什么是胆小?

胆小就是大学生其实是非常容易对付的群体,而且关系网相对单纯,容易收拾。因为没见过世面,也不懂社会战斗的残酷,所以很容易就可以被吓唬到。

假如你不还了,我打给你家里,你怕不怕?

我给你身边所有同学打电话说你借高利贷还不上,你怕不怕?

我给你老师、班主任、辅导员、系主任打电话说你欠钱不还,你怕不怕?

我起诉你,你怕不怕?

我让你被开除拿不到毕业证,你怕不怕?

我找人蹲在宿舍区等你,你怕不怕?

我在你宿舍楼下大喊你的相关信息,你怕不怕?

所有这些事情的大前提都是“你欠了我的钱不还”,哪怕告到天上我都占了一个理。

知道怕了?知道就赶紧找家里要钱还上。

家里没钱?没事,去其他贷款平台弄到钱来先还上我们的嘛,剩下的拆东墙补西墙熬到毕业工作了慢慢还嘛,不要影响拿毕业证和征信是不是?

你看,收拾一个学生,是非常简单的事情。这在贷款产品上代表的就是用户的违约成本高,贷款催回率高,这是利润的保证。

人傻、钱多、虚荣、胆小,这四个关键特质成了学生贷业务模式的核心逻辑,除了缺德,都很完美。

至于缺德,缺德在赚钱面前,简直是不值一提的。

3

学生贷款有多赚钱?或者说,消费金融抑或消费分期,有多赚钱?

你以为你支付的利息便宜,其实已经多付了一倍。只提IRR(内部收益率)或者等额本息的话,或许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难以理解。

我们来举一个傻瓜式的例子来阐述,为什么在等额本息下,真实利率要接近翻倍来算。

假如你借了2.4万元(纯粹好算数,随便举了个数字),1年期,每月2%的手续费(记住这可不是利息啊,是手续费,是服务费!是不受24%的高利贷利率约束的,性质不同,银行信用卡账单分期也是这个道理,不过信用卡的手续费在1.5%左右)。

接下来一年你每个月要还的钱是——

24000/12+24000×2%= 2000+480=2480元

一整年下来你累计要还29760元,多还了5760元,多24%。

感觉还挺正常,对吧?但是真正的贷款利息不是这样算的。

24%在什么情况下才是成立的?一定是你这2.4万元给你拿去用一整年,先息后本来付款,每月只还2%的利息,本金2.4万元年底再还;或者年底一次性本息结清,你到年底一次性还29760元,在这种情况下,才是真正的24%利率。

只有你能够用这笔资金一整年的情况下,你才是为这2.4万元的使用权付息。

而在等额本息的实际情况下,你并没有用这2.4万元一整年。依照等额本息的算法,在第一个月结束后,你其实只欠公司2.2万元,第二个月结束后,只欠2万元,第三月后只欠1.8万元,但是你付的利息都是按照2.4万元的基数来乘以2%的,到第12个月,你只欠公司2000元,但当月利息还是2.4万元总额的2%,一年下来你多还了将近1倍的利息。

再给你具体到更直观的算法——

我是放贷的,你是借钱的,2.4万元,12个月,等额本息,月费用2%。

第0个月,你到手2.4万元,欠我2.4万元本金;

第1个月,你还了2000+2.4万元的利息2%,还欠我2.2万元本金;

第2个月,你还了2000+2.4万元的利息2%,还欠我2万元本金;

第3个月,你还了2000+2.4万元的利息2%,还欠我1.8万元本金;

第4个月,你还了2000+2.4万元的利息2%,还欠我1.6万元本金;

……

第12个月,你还是要还2000+2.4万元的利息2%,还欠我2000元本金。这将在这个月终止还清。

发现问题了吗?

如果基数按2.4万元算的话,应该是每月欠2.4万元本金,还2.4万元本金的利息2%。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对你而言付出的利息才是2.4万元的24%。你的月均贷款余额是(2.4+2.4+2.4+……+2.4)万元/12=2.4万元。但你实际上每月欠我的本金是递减的,从第2个月开始,你就欠我不到2.4万元了,但是利息却没有减少,依然是按照2.4万元的完整本金在计算。

在这种情况下,你的真实贷款额应该是(2.4+2.2+2+1.8+……+0.2)万元/12=1.3万元

你其实是为1.3万元的贷款额以2.4万元的基数利息还了1年的贷款。

你一整年为这1.3万元付出的利息是2.4万元×24%=5760元。

你的真实贷款利率是5760/13000=44.3%。

这和你当初认为的24%,已经差了将近一倍了。

而且吧,在实际交易中,2%的月费,已经是相对低廉的水准了,大量学生贷款都是超过这个数字的。

同样的算法,也用在信用卡分期以及各种针对职场人士的现金分期中。

除了极少数银行的全免息或者一口价活动,凡是等额本息按月还款的,真实利息都是要翻倍算,房贷也不例外,这个常识送给大家。

4

除贷款本身赚钱之外,资金滚动、差价以及资金流沉淀也是各类学生贷款以及消费金融公司赚钱的核心法门。

啥是资金滚动?资金滚动就是等额本息还款下,由于每个月都能收回一部分本金,而这部分资金立刻就可以滚动着放款放出去,继续赚下一批利息。而下一个还款周期,则又收回了新一批的本息,可以继续滚动。

这么讲吧,我开了一个贷款公司,准备了24亿元,分12个月放出去,月手续费2%,每个月放2亿元,对吧?

按照等额本息还款放贷,我第一个月放出2亿元之后,由于第二个月我还能收回第一个月放出去的部分本息,所以我第二个月放出去的钱,必然是大于2亿元的。

应该是2亿元+(第一个月放出去的2亿元本金的1/12)本金+第一个月放出去2亿元本金的2%手续费=2.206亿元,多出来了2060万元。

同理,第三个月,能拿来放贷的钱是2亿元+0.206亿元(第一个月的本息的第二期还款)+(2.206亿元/12+2.206亿元×2%)(第二个月本息的第一期还款)≈2.434亿元。

同理,第四个月,能拿来放贷的钱是2亿元+第一个月本息的第三期还款+第二个月本息的第二期还款+第三个月本息的第一期还款。

第五个月,第六个月,……第十二个月。

每个月都是暴增的。

懂了吗,这个滚雪球是非常恐怖的。

银行信用卡分期也是一个道理,不然银行们怎么拼了命地搞这些东西,电话快要把你炸掉,恨不得你干啥都选分期?傻孩子,赚钱呀。

啥是差价?

发现了吗,很多平台的所谓分期,是不给你钱的,而是给你一个额度,让你直接按月开始还手机、电脑等各种东西的费用。这些产品,本身就是有差价的。

假如一部手机,官方指导价是6666元,分期的时候也是按照6666元来算的,但是你一定得知道,平台批量采购的价格,一定是低于这个价格的,这个属于常识。

可能这个价格是6466元,200元左右的利润是合理的。这个200元就是纯利润了,因为你是按照6666元算基数分期还款的,这个纯利润率是不薄的。

除了这种差价的纯利润,还有资金流沉淀。

啥是资金流沉淀?很简单,一家分期平台和数码供应商进行合作,肯定不是实时结算资金的。

我先提货,然后过几个月再结款都是很正常的(业内3到12个月都算正常,一般是6个月左右),但是这段时间里,我从学生手里搞来的资金又可以拿来放贷,资金流都在我这里。

最后,还有一个所谓的滞纳金收益。

啥是滞纳金收益?

就是学生逾期之后,是按天算滞纳金的,晚还一天,每天可能就要多还千分之几甚至百分之几的滞纳金,这些都是纯纯的收益,单笔不是很高,但是累计起来就很恐怖。

这样一轮下来,你说到底是赚钱还是不赚钱?

只要不是坏账炸天,基本都是血赚!

至于坏账炸天,朋友,别忘了学生身后的六个钱包以及跃跃欲试的同行们,他们都是潜在接盘侠。

现在严厉打击套路贷,大家又开始来涌入学生贷了。

没人在意什么所谓的风控,新一批的大学生嗷嗷待宰,此时不宰更待何时?

5

虽然真的很赚钱,虽然从ROI角度来说真的是一个非常完美的生意,但是我依然要说,学生贷是罪恶的。

这个生意从一开始就是带有原罪的。

给没有还款能力的、软弱的、不懂计算利息的学生放贷,不智。

把还款的希望寄托于其父母和同行身上,不勇。

推广时千方百计诱导,催收时百般威胁,不义。

有部分学生确实是人傻、钱多、虚荣、胆小,但这些业务优点在真的开始接触学生贷的那一刻,都会变成学生本人的致命缺点。

因为人傻,所以根本算不清利率,糊里糊涂就被割了“韭菜”。

很多消费分期都在骗学生说什么利率很低,什么做做兼职就能还上,甚至还有人专门打着兼职名义骗人分期消费,这都哪里来的没有进化好的野猴子。

因为钱多,所以很多学生家庭被一起拖下水,孩子好好上个大学,怎么就欠了一屁股债,还利息这么高?还被威胁?

因为虚荣,所以一旦沾上来钱快、消费爽的瘾,往往难以摆脱,钱来得太容易,花起来就没有节制。

给一批正处在热血奔涌欲望浪潮的年轻人灌输各种极端观念,然后收割他们,怎么说都是社会败类。

因为胆小,学生同样也是玻璃心重症群体和冲动群体,虽然不敢真的曝通信录(扫黑除恶重点行为),但是吓唬多了,有的学生搞到最后既不敢告诉别人,也想不到方法,心一横,一冲动,就走了极端。

从学生身上赚来的贷款钱,本身就是带血的钱。赚这种钱,是要遭报应的。

对,现在严打学生贷,大多数都是不敢明着去搞什么专门的学生贷了,都开始打着消费金融以及各种授信的方式来做,但是没有一家是真的明着拒绝学生的。

甚至我就知道几家巨头的策略包里对于学生是非常纵容的,背后的资金方也心知肚明。

还有机构直接对外说难以分辨在校学生,这些东西骗骗外行也就算了,业内人谁不知道就是接一个学信网核验接口的事情,装什么装。

无非就是贵嘛,更便宜的方法也有。低于25周岁的,统统要求提供学信网截屏,需要确保是非在校生(没上大学提前打工的或者已毕业的),这东西有什么难的?说穿了,还不就是想赚这个钱,不想砍这个业务嘛。

做生意就做生意,不要脸就不要脸,出来装大尾巴狼就没意思了。

6

在很多金融公司那里,搞学生贷已经是默认的行为,很多时候不需要真的去做什么,只要什么都不做就好了。

毕竟砍掉学生群体实在太痛。

而更多的公司,为了能够推进业务,又找到了地推,哦,不,学生兼职。

很多学生兼职在搞消费分期推广,往往就是一个注册多少钱,一个下款多少钱这样子。很多学生为了多赚点钱,把自己的同学拉下了水。他们只会说帮兄弟姐妹完成一个兼职指标,不会说这东西有可能会上征信,有可能后面会让你出问题。大家出于帮朋友一把的信任,就注册了,身份资料就交了,就下款了。

金钱面前,人是很容易不是人的,尤其是那些真没怎么见过钱的学生。甚至还有拿着同学身份证骗贷的所谓学生干部、社团干部,这年头不当人的人太多了。很多人真的是只有在毕业多年买房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征信黑了,那时候哭都哭不出来。虽然这确实是一种社会教育,但不该是这种形式。

更过分一点的,知道现在直接进校园非常容易被干掉,那就巧妙地绕道,直接跟各个医美机构、各个所谓的培训机构(考研、英语、职业教育、各种乱七八糟的技能)合作,这些机构进校园宣传,然后让学生直接把学费分期,捞钱办事儿两不误。

各种机构疯了一样地宣传分期教育、包分配之类的,结果最后还不是靠贷款赚钱,极为可笑。还有更极端点的,打着招主播的名号大量招聘女学生,然后慢慢诱导她们去整容,不仅赚贷款提成,还能赚医美返点,美滋滋。

至于那些还不上钱的学生会怎么样,商家是不会在意的。

裸条?下海?出台?被控制?她们的人生,早与幸运无关。

只要能赚钱,就够了,商家不会在意这钱是否带血,不是吗?

我觉得这些事情是不对的,只可惜真的在意的人很少。

很多学生就是想买买买,不借给他们还不高兴。很多放贷的就是想赚到学生以及他们家长的最后一个铜板,不让他们放款,他们就花样百出。最后大家各取所需,特别高兴,做个人破产前的最后狂欢。

高举酒杯,欢呼消费万岁,欢呼青春就是想要就要,欢呼买买买才是人间正义。

大家都满意就好了,不是吗?

我觉得不该是这样的。年纪轻轻就被债务拖累,甚至拖累家庭,人生的道路还没开始就已是一片泥泞。

不该是这样的,我想告诉各位朋友,年轻人想赚钱、想花钱很正常。但你要记住,花钱从来都不是本事,克制不花,才是本事。

不要总做没有门槛的事情。自己赚钱了,爱怎么花都是你的自由。在还没开始赚钱之前,先想办法去让自己变得更强一些,这样后面被社会毒打的时候,能叫得轻一点。

对于很多已经工作了的人而言,贷款也尽量能少碰就少碰,年轻人有多少钱办多大事儿不丢人。那些天天嚷嚷着精致最后欠一屁股债的,才丢人。

当然这也是破鸡汤,但其实也是生活的真相。

App隐私泄露下的数据暗网

说到促销和省钱,那就不得不说到一个一直以来广为流传的恐怖故事,那就是大家总是怀疑自己的手机在监控自己,不然为什么总是出现自己随意说了一些东西,打开一些App就会收到相关的推送。

例如自己在A App上浏览了一些东西,打开B App,会收到相关的推送。例如自己在搜索引擎随便搜点东西,不仅搜索引擎的广告会变,就连不相干的App的推送都会变。

在各种传言中,最恐怖的就是手机通过录音在监控我们,只要是我们说过的话,都会被记录下来进行分析。

在这里,我给大家讲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好消息是,监控录音是一个谣言,大家可以放心,不存在的。坏消息是,现实情况比录音要高级多了。

之所以不做录音监控,不是因为做不到,而是这么做性价比太低,有更多成本更低、准确率更高的方法把你安排得明明白白,录音是非常愚蠢且原始的解决方案。

用录音来做广告推送,就等于是骑着ofo去参加F1比赛,不说能不能赢,一不小心直接就飞升了。

我们先来讲,为什么用录音监控用户是一个愚蠢的解决方案。

首先有个前提,任何事情都要讲一个目的,广告推送的目的是要追求转化率,让用户最终付费,要让商家的利益最大化,大家出来卖产品,也是要看性价比的。

而从成本收益的角度来看,录音属于效率低、利润低、误差率高、成本高的劣质方案,所以没人做。

那些大胆尝试录音方案的朋克,大部分在投入产出失衡后破产了,小部分快速发现这是个坑,尽早转型了。所以,你很少见到市面上有完整商业录音解析方案,当然安防领域另算,安防对于投入产出的理解和商业不同,其目的不在于赚钱。

如果你是一个App,你要用录音监控你的用户,首先你绕不过的就是App资源占用,持续的录音,对于手机资源而言是很大的负载,导致的结果就是App运转效率低下,耗电发热大幅增加,然后要么被用户发现干掉,要么被后台自动杀掉,那还怎么做?

而且吧,录下来的这些音频,到底怎么保留呢?保存在手机本地的话,持续的录音监听,这个音频文件最终会十分巨大,最后录音文件动辄几个G,不知道的还以为是神奇的小电影。

如果使用在线上传的模式,那存在的问题就是用户的流量是要钱的,很多用户那点流量还不够你吃的,并且如果用户不是Wi-Fi环境,而是运营商环境的话,网络经常不稳定,上传的录音可能会断流,最终监听到的效果可能是:录音是“一流”,但其实用户讲的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连稳定性都保证不了,还怎么监听呢?

而且这么大的文件上传,是瞒不过用户的,用户收到运营商账单的时候,肯定会暴怒,然后看看是哪个App猛耗流量,又把你给抓住了。

除非你是跑滴滴的司机,不然没有人可以接受自己被长期录音监控的,其实滴滴司机也不愿意,但没办法,这是为了生活,也是为了大家的生命安全。

或许还有人表示,完全可以本地直接解析,然后只留存文字,上传文字。好主意,那这就到了下一个环节,准确率的问题。

录音方案最致命的问题在于,消耗了大量资源后,准确率过于垃圾。

假如我是一个App,在监控你的录音,那么我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我需要分辨到底是谁在讲话,是不是手机的主人在讲话。声音来源就是一个大问题。

App推送的目标必须是手机的持有者,那监听录音的第一个难点就是无法定位到到底是谁在说话。

假如你解决了录谁的音这个问题后,你会遇到第二个问题,需要识别语言准确度问题。

我们所处的日常环境是非常嘈杂的,会有大量的杂音,而且很多人的普通话并不标准,机器没法有效识别,实际上绝大多数方言,机器都无能为力,没法识别出各种奇妙文字。

而且我国南方地区,每个村的方言细节都不一样,尤其是温州话,更是逆天的语言,在战争年代是可以当密码用的神奇语言。

假如有个天才,解决了录音问题、语言准确度问题,那么还有第三个问题,那就是音频实时语义识别问题。

这个问题在当前属于几乎无解的难题,所有人工智能遇到音频实时语义识别都会变成智障。

注意,我说的语义识别不是所谓的把你讲的话翻译成文字,这个难度不大,我说的是,真正理解你语言中的含义。

例如“死鬼”这个词,男人跟女人说,男人跟男人说,女人跟男人说,男人跟死对头说,我跟大家说,都是完全不同的含义。

例如这个“意思”,“我就是意思意思”“你们听个意思就够意思了”“不要有太多的意思那我会不好意思的”,这里面的每个“意思”都是不同的意思。

人类理解语义是要结合具体场景的,而机器根本做不到识别这些内容,甚至很多时候你只要讲方言或者讲话一快,机器就根本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了。

甚至不同的人,讲同一句话,都是不同的意思。

马老师说他不在乎钱,那是真不在乎钱。

我们说我们不在乎钱,那就是打肿脸充胖子。

这种复杂的语义分析,别说机器做不到,就连人都做不到。

要是真有哪家公司有这个本事,还做什么广告推送,各路巨头早就排着队觍着脸上门要砸钱了,而且诺贝尔奖不香吗?

这就和很多人怀疑CPU造假一样,要是有人有本事造假CPU,这人早就成了各国争抢的人才了。

以上三问,我喜欢称之为“录音方案灵魂三问”,用于否定手机录音这件事情。

但是你肯定又迷惑了:半佛老师,我能理解手机不会录音了,那问题来了,为什么会出现有时候我说了一些东西,不久之后App就出现了相关推送呢?这不还是录音吗?

很简单,大家不做录音,但不代表不拿你说的话搞事情。只不过这个方法不是通过录音监控,而是通过特定关键词唤醒,不管你说了什么,只听你说了什么重点。

例如,大家都已经熟练使用“Hi, Siri”以及“小爱同学”这种应用了。这种应用本身就是唤醒方案,它们没有监控你,但是当你说出唤醒词的时候,它们就进入待机状态等待你的宠爱。

很多App要你的麦克风权限,不是为了监听你的录音,而是为了承载你的唤醒。

它们根本不记录你说了什么,也不去分析你说了什么,只要你说出了特定词,那么它们就会被唤醒,只不过这个唤醒不是亮屏幕之类的,而是推送逻辑被唤醒,给你推送相关物品。

再举个例子,假如是外卖类App,这种唤醒词库可能包含“奶茶”“比萨”“烤串”“麻辣烫”“哈密瓜”“上门服务”等词,只要你说出了类似的词汇,那么可能就会唤醒推送。

例如OTA类App,这种唤醒词库可能包含“旅游”“泰国”“签证”“酒店”“度假”等词,只要你说了类似的词,那么可能就会唤醒推送。

再例如购物类App,唤醒词库可能包含“口红”“靴子”“裙子”“水果”“笔记本”等词,只要你说了类似的词,那么可能就会唤醒推送。

每个App的词库可能都有数千乃至数十万个词,基本覆盖了你可能的消费场景,磨刀霍霍。

很多很神奇的功能,拆穿了也就那样,就和魔术一样。

说完这个,我再来说说在实际应用中,各路厂商是如何把你的隐私价值给榨干的,录音方案真的不值一提。

我从底层开始说,然后一层一层地上升。

第一个出卖你的是手机系统。

现在很多手机硬件不赚钱,但是大家又不是来做慈善的,那靠啥赚钱?靠广告呀。

当一个产品本身不需要你做任何事情还能让你占便宜的时候,那只有一种可能,你自己就是商品本身。

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自己安卓手机的用户隐私协议,每个都非常明确地写清楚了可能会利用你的一些数据来做一些广告推送。

通信录、短信、设备号、IP,等等等等,你的一切,在手机厂家眼中,都是透明的,系统层面的读取甚至都不需要权限申请。

App才需要从系统要权限,系统本身就是管这一切的。

你看,这你怎么防备,对吧?

第二个出卖你的是手机输入法。

谁知道你做的具体的一切?当然是输入法了。

别总是怀疑什么App监控你的聊天记录,你首先要怀疑的是,你的输入法有没有出卖你。

只要你打字,你一定躲不过的就是输入法,你输入了什么内容,在什么App输入(搜索引擎、社交软件、地图、短信、跟卖家讨价还价),这对于输入法都是透明的。

而且你经常输入哪些词,代表了什么意思,并不难获得或者分析,上面说的语义分析难是针对纯音频的,纯文本的语义分析可是相对成熟的技术。

另外,所有输入法都是越用越好用,越用越懂你,那么到底是怎么懂你的?

当你在触摸方便的时候,方便也在触摸你。

第三个出卖你的是SDK。

什么叫SDK?你可以理解为软件包,嵌入App中执行特定功能的特定模块。

最流行的SDK是推送类SDK,就是你手机收到的各类App推送消息,是有专门的公司做成SDK嵌入到各大App里,然后专门负责推送,专业推送SDK往往对于各类手机和应用的适配做得很好,比自己开发要好用很多,所以很多App都是外采推送SDK的。

你手机上的30个App,可能都是同一家公司提供的推送SDK,那么对这家公司而言,你的手机基本是透明的,而且很显然会知道一部手机到底装了哪些App,用户到底常用什么App,甚至是用户对于手机的应用轨迹、应用行为。

这些行为就可以被做成标签,然后打包交易,这个市场目前很成熟。

国内做推送SDK的公司,就那几家,反正对外出售标签数据都挺积极的。

你看,当你知道输入法和SDK的存在时,你对于世界的认知会发生变化。

当你收到广告的时候,你甚至可以去尝试分析到底是哪个出卖了你,这才是真正的苦中作乐。

第四个出卖你的,才是手机App的信息收集。

首先就是App List,就是你的手机曾经安装过哪些App,当前手机安装了什么App,以及每个App的打开率、使用时长,等等。

每个App都代表了一大串的信息,毕竟每个App都有自己的属性和目标用户,这些特征都是很显著的。

你安装了拼多多,可能代表你是一个价格敏感型用户,可以给你推送便宜货,也可能你只是被生活打趴下了。

你安装了B站,可能代表你是一个喜欢二次元的用户,可以给你推荐动漫周边。

你安装了母婴类App,可能代表你是一个有母婴方面需求的人,可以给你推送母婴用品。

你安装了一些球鞋类App,可能代表你对时尚有一定的追求,可以推荐相关的商品。

你每天大量时间沉迷在各种短视频App中,可能说明你是一个很无聊的人,适合给你推送游戏。

你用什么App,在某种程度上你在机器眼中就是什么人。

随便给大家举两个App List做决策的案例。

例如我是一个外卖类App,我通过读取用户手机的App List,发现这个用户手机上装了好几个外卖App,说明竞争十分激烈,那我就可以有针对性地给这个用户发各种大额券,试图激活他用我。

例如我是一个贷款App,我通过读取用户手机的App List,发现这个用户手机上装了大量的贷款App,甚至还有沙盒类App,那我就会选择拒绝这个人的贷款申请,因为风险较高。

除了App List,最常用的是LBS(基于位置的服务)系列数据,就是地理位置。

有一部分所谓的谈到奶茶后,打开外卖App会弹出奶茶店铺广告的案例,其实是因为使用了LBS推送。

大家都知道App会实时获取用户的地理位置,知道用户在哪里。

所以,生成与之相关的推荐策略,而外卖店铺啊,商家啊,本身也有自己的业务辐射范围。当你走入这个外卖店铺辐射圈子的地理位置时,就给你推送相关的信息,让你不得不看。

某著名网红茶,就经常喜欢对自己门店两千米内的外卖App用户进行无差别推送,别管你喝不喝,来了就先看个广告吧。

获取LBS的途径有很多,很多时候通过Wi-Fi的固定连接点,也可以识别你是不是在那幢楼办公或者生活,然后围绕这一变量给你进行推送。

不信你打开你手上的生活类团购类App,是不是都是展示附近的店?

你在哪里,你就是谁。

当然,还有很多人在电商上秒杀了一堆东西,结果被退款了,很多时候就是因为出现了大量相同的收货地址,然后被风控系统干掉了。

第五个出卖你的,才是所谓的浏览记录、搜索记录,让你有明确的感知,这是最表层的东西。

你在搜索引擎上的搜索,你在购物网站的搜索,你在各种App中的搜索,这些你主动搜索的信息,都是精准的信息。

如果是网页端的搜索,那么浏览器和搜索引擎都会留存你的cookie(储存在用户本地终端上的数据),即使你有定期清除浏览记录的习惯或者知道每次上完网清cookie也没用,现在留存都是实时的。

这些从各种App,各类输入法,各种手机中收集来的用户数据,都是可以交易的,各家公司都在利用这些数据。

随便举一个例子。

用户在某某资讯类App中用某输入法输入“尿不湿”,然后大家就都知道了这个数据,并且是直接关联用户手机号的。也就是说,大家知道是谁,在什么时间,在哪个App里,输入了什么。

而这条精准的用户信息,可以卖给购物类App,也可以卖给视频类App,大家获取了这个信息之后,就可以对这个手机号关联的用户去进行相关的推送。

这个市场的体量和交易额远远超出所有人的想象,但是知道的人却寥寥无几。

这些数据背后的交易与应用,形成了我们见到的各种诡异的推送。

我来给大家讲一个基于数据采集的用户画像案例吧,看看我们的一生是如何被数据拆解的。

下面的文字部分为正常生活描述,括号内为获取这些数据的途径,这只是最基础最基础的用户画像,实际上成熟的商业公司做的要比这个复杂和精准100倍。

小明,在广告公司上班(通过短信读取公积金信息,或者某些App绑定公积金)。

40岁,男性(身份证号拆解)。

本科学历(学信网接口通过身份证号调用),外地人(身份证号前6位对比工作所在地)。

租房(租房App,或者短信账单,或者代缴水电费账户名字与本人不同)。

贷款买了一辆小车(贷款App数据,支付宝绑定行驶证,每月短信还款提醒)。

平时的消费爱好是买书(支付类App付款记录),以及打手游(游戏类App以及账号体系)。

经常去××网吧通宵(外卖收货地址,网吧管理软件用户体系)。

住在××小区(快递收货地址,手机LBS活跃圈,Wi-Fi连接热点)。

偶尔也去旅游(车票、酒店购买记录,异地网红店消费记录)。

甚至喜欢看点小电影(浏览器记录,购买付费记录,转发记录)。

朋友很多(好友数,日常活跃好友数,通话记录与通信录的交集),朋友们的消费水平也一般般(相关手机号关联的支付和交易数据)。

收入一般般(短信读取银行到账短信,手机话费余额消费账单)。

有一个女朋友小红(聊天记录,联系人,通话详单),已经同居(购买大量女性生活用品,小红手机号关联的账户收货地址与小明相同)。

女朋友公司在×××(基于小明除家里以外的收货地址,关联一些女性物品交易记录)。

快要结婚了(网上搜索大量与结婚有关的信息,下载了婚礼类App)。

最近可能要当父亲了(查看婴儿用品,网上搜索很多育儿经)。

最近手头有点紧(下载了很多借款App,读取短信可以知道有些下款了,外部可以采购到他的多头负债情况)。

等等等等等等等,无数个等等等等。

如果你是广告商,你拿到了这些数据,你可以非常精准地在小明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恰恰好推送一些恰恰好的广告,很多专业人士光看这些描述就已经在构思营销方案了。

而且,这还只是小明一个人的数据,如果再加上小红的数据,小明朋友的数据,小明父母的数据,最终就会成为一张关系网。

例如,当小红在搜索孕妇装的时候,其实就可以给小明推荐奶粉和婴幼儿保险了。例如,当小明在搜索各种片子的时候,其实就可以给小红推荐一些情趣用品了。

这种关联多如漫天繁星,这些数据都是可以变为钱的数据。这个年代,数据就是金钱,隐私就是金钱。所以,每个巨头都在拼命获取这一切。

在大数据多维交叉验证面前,我们都是透明的。通过数据挖掘和收集,我知道你的爱好,知道你的活动范围,知道你的详细信息,知道你的社交圈,知道你可能要做的事情,知道你的一切。我比你还要懂你。

为什么我国近几年特别重视个人隐私,对于各种滥用隐私行为都是严厉打击,每年都有大量的数据从业者被送进去?因为当企业知道用户的一切的时候,在某种程度上,就可以通过推送来影响用户的一切。

这个影响可以是精准推送广告赚钱,也可以做得更多。大家可以自己考虑下潜在的用途。

回到我们自己。

我们的一切,在公司眼中,只是一个个数据标签,是达到他们目的的必要生产资料而已。

他们做的就是把我们做成数据,然后向我们灌输数据,从我们身上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

我们一生的欢笑与泪水,开心与难过,认真的思考,谨慎的决策,最终都不过是一组数据,都是可以被拿来利用的。

他们甚至都不屑于支配我们,你会冲着一堆数据使劲儿吗?他们只需要调整参数就可以达到目的。

现在很多大公司已经完成了数据的合围,然后通过交易来垄断这些数据,在技术飞速进步的年代,金钱并不能阻止这一切发生,除了死亡,人类在大数据面前也是平等的。

这一切都不是秘密,完全是公开的事情,甚至那些卖数据的公司都恨不得天天去打广告找到更多的买家来买,还要各种吹嘘自己的标签精准,覆盖面广。甚至因为卖的人太多了,市场竞争过于激烈,数据量过于饱和,大家又开始讨价还价。

这魔幻又现实。

数据像大白菜一样摆在那里交易,交易的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我们一生的故事都在里面,爱也在,恨也在。

大数据的发展确实给生活增加了便利,这无可否认。但如何掌握数据采集和数据应用的度,这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更大的问题在于,这种被设计好的生活,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我还没有答案,你呢?

>